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鲁迅《彷徨》 - 《彷徨》读后感——关于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读鲁迅,谈一点我的看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本文系作者原创。是对近期自己对于鲁迅、对于青少年教育、对于社会现实的一些想法的总结。转载请注明出处。
  ----------------------------------------
  也许真的是到了岁数,最近总会想到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尽管未来几年要孩子都是个没谱的事,但这并不妨碍现在的我为此而发愁——想的最多的就 是该如何教他/她读书,也教他/她做人。这些天总在心头萦绕不去的,就是该如何让孩子认识鲁迅。这也是一个困扰我多年的问题:鲁迅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课, 我的一些良心和缺陷都来自于此。我们还应不应该让我们的下一代继续读鲁迅,该如何去读。
  “该不该读鲁迅”,乍一看似乎是个伪话题。中学的语文教材,鲁迅的文章是每学期必修的功课。就连小学的语文书,都会出现《闰土》这样的节选。 读不读还有的选吗。可我所烦恼的,并非语文课上的教与学;而是孩子自发的读书。学校教育毕竟是个从众的行为,是个被动的过程。我们也许真的从课文中收获了 许多心得甚至愉悦,但未必会由衷地叹服和追随。因此我乐意我的孩子在语文课堂里学习到各种各样的我们的重要的文化,不但要知道“阿Q”是谁,还要晓得“食 之无味、弃之可惜”;我也希望我们的语文教材更加大度一点,不但要有《呐喊》和《彷徨》,还要有《人生的盛宴》和《雅舍小品》,要有“面朝大海,春暖花 开”,甚至来点金庸都无妨。
  可是当孩子自己捧起书本阅读,也就非同小可起来。这是他/她的主动的求索,阅读对他/她来说不再是个“功课”,而是“启蒙”。换句英文更加形象一点,enlightenment。
  也许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年少始读书时,与一本好书偶遇,犹如暗夜中划过一道闪电。心悦诚服,手不释卷。沉不住气者,还会压抑不住喜悦,在玩伴之间分享卖弄一番,朋友少的就暗自反复揣摩玩味。这就是启蒙的力量——我们原本生在黑暗中,被一种思想照亮了。
  被启蒙,这是孩子才可以享受到的优待,却也是诱惑。孩子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们真实不做作,对喜欢的东西会由衷地追随,赤诚而热烈。待年纪长一些之后,见过一些世面,也受过欺骗,才开始懂得怀疑和辨析,经此之后,才变得坚定,或者虚无。
  当一个孩子开始主动的读书,他/她也即将开始为自己选择一种价值去信仰、选择一条道路去追随了。这个漫长的旅程也许会经历许多波折和反复,甚 至最终的妥协与放弃,但从这里就已经真正开始了。当我们的孩子初次找到了属于他/她的宝藏时,我们这些成年人,应该如何运用我们多于他们的仅有的一点经验 和智慧,去保护我们的孩子,使他/她拥有尽可能多的自由和快乐,受到最少的蛊惑与伤害。这可能是每一个家长都会面临的问题。
  如果在前几年,这个问题我在心里想想都会脸红。我对待自己从未这么小心翼翼过。可是就算天下再鲁莽草率之人,在为人父母之际,都会变得谨慎、 变得保守。天底下的“家长”们,对待“孩子”和自己,无不是奉行着双重标准——“宁要老子醉生梦死,小子也要给我天天向上”。家亦如此,社会亦如此。
  因此我尽管自己愈发爱好着鲁迅,却也愈发忌惮我的孩子读鲁迅。怕鲁迅的老辣尖刻勾起了他的崇拜之心,引他效仿;又怕鲁迅的-阴-沉晦暗感染了他, 令他消极。归根结底,是怕他和我有了相同的缺点——怕他变得像我一样。古人都把子孙的“不肖”当作头等坏事,我却相反。当然,“孩子生出来不像爸爸,却像 隔壁王叔叔” 肯定也不能算好事。只是不愿意再复制我身上那些令我自己都不满的地方。就像Woody Allen在"Annie Hall"里面说的,"I would never want to belong to any club that would have someone like me for a member." 为此我一度认定,我不能允许一个孩子在心智成熟之前碰鲁迅。可是仔细想想,我又有什么资格替他作此决定呢。这不是吸烟或打架,可以以纪律约束之。读书是个 人的选择,放大了说,这是人家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我只比他虚长几轮,就一定有这样的权威为他作出决定吗。况且一个人的道路也是他的命,若是此道中人,也 欺瞒不住,迟早有相遇的一天,而后依旧欣然往之。在读书和做人的问题上,一个家长能够做到的,就像在子女恋爱问题上一样,恐怕连标题的“引导”二字都有些 一厢情愿,唯有“影响”、“商量”和最终“妥协”罢了。

  在对待鲁迅的问题上,尤是如此。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对待鲁迅,至今还未有过平常之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未必比孩子们更有智慧,我们对鲁迅的那 些盲目推崇的、弃之如敝履的、后又讪讪修复的态度,没有哪个是值得被孩子们继承的。我们也没有什么权力去用这些偏狭的态度去影响孩子们。
  鲁迅的声名起于乱世之中,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可就是这个乱世,却也因为有了他们那一辈知识分子,而有些令人神往。鲁迅生前被一个政党 驱逐和通缉,却也被另一个政党拉拢和利用;死后被一个政权封杀,却被另一个政权推上了神坛,成为一个政治符号,他先前的论敌们却遭禁;直到九十年代改革开 放初成,论敌的文章陆续解禁,人们开始了对过往意识形态和政治道路的反思和追诉,鲁迅作为政治符号也受其波及,被人掀下神坛,弃如敝履;近些年来,人们又 开始对以往的矫枉过正进行改正和修复,开始“还原鲁迅”。真是一个穷折腾。
  其实,朝代更迭、政权交替,本是历史朝三暮四的游戏;但文章千古。好文章本不该遭受政治的绑架。可我也一直深信一个道理:真正好的东西,它就 不怕折腾。一切假的、丑的、软弱的,都注定是短命的;而那些美丽的、深刻的、强悍的,即便转瞬即逝,也终将不朽。对于鲁迅,我就一直抱持着一个信念。水落 石出之后,人们终究会原谅他的小节,领略到他留给我们的宝藏:一个是他的思想,一个是他的良心。
  鲁迅留给我们的东西,其中有学问上的建树,例如至今难以超越的《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和那旷美绝伦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 系》,等等。可一个少年或者少女初识鲁迅,却少有通过这个途径的,而必然是通过人们更加熟识的那些鲁迅的作品——是通过人们对鲁迅的成见。
  世人对鲁迅多成见。多少年来,鲁迅以其“斗士”形象存活于人们心中:连头发都“根根直竖”。念之者谓之“战士”,如林语堂:“鲁迅与其称为文 人,不如号为战士。”更说他“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战士”形象,跃然纸上;憎之者谓之“绍兴刀笔吏”,如 梁实秋:“鬻文为生,以至于死”。这种成见源自他最负盛名的“杂文”和“论战”。就连中学时的文学常识,对鲁迅文学贡献的归纳:“杂文、小说、散文、诗 歌”,也还是将其杂文首当其冲。

  杂文之于鲁迅是什么?在他的诸多贡献中应如何评价?一个孩子该不该去读鲁迅的杂文?
  前两个问题关系到每个人心目中的鲁迅,时至今日也未有定论,据说新的语文教参已不把杂文放在首位,而居于末了。可见这个问题成年人也还在犹 豫,还得要孩子们自相去寻找答案,形成他们自己的见解。而让孩子读鲁迅杂文,我之前是强烈反对的,但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却觉得,不妨一读。
  鲁迅的杂文是对其思想的最直接的归纳。有精华,也有糟粕——可以说大多数都不算精华。但我以为,“启蒙”者,还需杂文。
  杂文有两个特点,一是明白直接,来得快;二是过去得也快。所谓启蒙者,其实原本是一些无比明白的道理,却被现实的纷繁芜杂所掩盖,后被一些足 够深刻和敏感的思想者们,发掘出来,分析通透,阅读的我们自此获得了恍然大悟的愉悦,也长了些智慧。但随着智慧的积累,这些道理的震撼也就愈减。就像我也 喜欢王小波,欣赏他是经由杂文,但在我心中最持久的却是他小说的美。除了极少数思想的珠玑,可以一直保持深远,时看时新,大部分的杂文随着我们的智慧的成 熟,也由顿悟时的“狮吼”蜕变为文字的游戏。这也就是做一个启蒙思想家的必要之牺牲。
  鲁迅的杂文,很大一部分是他的“论战”,其中一些是思想的争鸣、观点的较量,另一些则纯粹是笔墨官司、一笔糊涂帐。年轻人读鲁迅,易迷失于老 辣的文字中,却忽视了观点的深刻。我的孩子要是想读这些文章,我也不会拦他,但要事先提醒:看的是道理,而不是恩怨;要欣赏观点,而不要崇拜文字语气;就 算说的再有理,争论中只看一方永远都是偏颇的。我相信只要心里存着这样谦虚谨慎的念头,便不容易迷失。我也愿意和他一起读这些文章,交换彼此的心得和态 度,品评功过,计较得失。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何处。在此过程中,教他不盲从,学会自己判断,也不刚愎自用,学会与人商量讨论。
  鲁迅杂文的另一个让人担忧的地方,就是他抨击的一些现象,至今仍在。这说明鲁迅对我们民族的洞察是深刻的,也说明吾辈之使命任重而道远。但对 于读着鲁迅的孩子们来说,不算好事。因为读了这些文章,难免会多想,一多想就容易愤世嫉俗。例如读到《纪念刘和珍君》,唏嘘着三一八惨案中逝去的一群年轻 生命,难免想起某个春夏之交逝去的同样年轻的生命;例如看了《“友邦惊诧”论》,正值奥运将至,周遭又是一片友邦惊诧。这两篇都被收入语文教材,遇到喜欢 胡思乱想的中学生,他们又该对现实作何感想。
  可这确是我们的社会现实。孩子们年少时不去见识,也迟早会见识得到。人在年轻时可以经历很多冲动和试验,也被允许犯些错误,这其中就包括愤世 嫉俗。年轻时曾经的愤世嫉俗,至少好过年长之后变成无良和虚伪。重要的是,在怨愤之余,也要让他意识到他身上的责任。年轻的人终要长大,有一天他自己就代 表着这个社会,痛恨社会就等于痛恨他自己。这时他要如何不再负气,而付起责任,把我们的社会变的更好。这是我们这一辈人对下一代的期望,也是对自己的期 望。
  鲁迅的小说,据他自己评价,是-阴-沉晦暗的。甚至于《呐喊》重印时他自己都反对,怕这些想法给年轻人不好的影响。但我却对此颇为放心。因为虽然 讲的是国民性*和中国人的命运,现在看这些故事本身却有了一些距离感——是发生在“万恶的旧社会”。至少对于孩子们是这样的。《呐喊》是白话文小说的先驱, 是开启民智的“铁屋中的呐喊”,可我却尤喜《彷徨》和《故事新编》。鲁迅的这些小说,有种特殊的深沉的美,一种骨子里的哀伤。而且我以为,人的阅历可以增 长见识,但审美却几乎就是天生的。我现在再看这些文章,可以读出更多的信息,但对于美的领略和沉醉,却不会超过初中时初次的阅读了。

  鲁迅的作品之中,有一类特殊的文章——也该归于杂文类吧——是被我年纪愈长之后而愈发为之感动并深以为好的,即鲁迅纪念死去朋友的悼文。人死 撰文纪念,算是中国人的旧习了。但文人之间,历来难免虚假。时至今日,各种悼文,有走过场应付差事的、有扮演权威论功过下盖棺定论的、有舞文弄墨自作聪明 的、有人走茶凉下绊子的、有极夸张煽情之能事没感动别人先把自己感动个死去活来的……但我从未见到任何一个人,能够像鲁迅这样,把悼文写得如此深沉隽永, 哀而不伤,写得如此之美。一切剑拔弩张的、横眉竖目的,最后归于一段音容笑貌,归于尘土。真正是人之存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人的命运,不能承受的生命 之轻。鲁迅反对着梁实秋的“人性*论”观点,可在这些悼念文章中,却更加真实的刻划出了人性*的珍贵与美好。
  让孩子们读这些文章,是让他们认识这些可爱的人:柔石,刘半农,韦素园,范爱农……。欣赏他们作为“人”,身上的宝贵之处。也感受这一段深沉 的情感。思考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自己在朋友心中会是什么样的存在,自己为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美好。归结为一句话,如何做人。
  初识鲁迅到现在已经许多年了。现实交谈中旁人提到最多的是对鲁迅私德的计较;我个人私下想得最多的却不是这个,而是:我们失去鲁迅这么多年 了,我们相比从前,要进步得少了吗?还是究竟退步了?我们的民族比从前更有希望了吗?这么多年来,少了鲁迅的提醒,我们忽略了些什么没有?这些问题已经无 法求证。其实何尝只是鲁迅在替这个世界怀念着他死去的朋友,很多像我一样的人也一直念着鲁迅。其实我们失去的何尝只是鲁迅,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几乎都已经 不在人世,况且他们在此之前的很多年就因种种原因已不再能够发出声音。没有了他们,我们少了些什么?
  在那个战争动乱的年月中,知识分子们出于他们的良知和自尊,做出了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要负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唤起民族的觉醒——是 “国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种是要坚持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国家垮了,气节和文化不能垮——老百姓是“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他们则是要在乱世中活 出人样。这两种选择之间争论不断也冲突不断,最后不但被一条海峡隔起,有的更是人鬼殊途。我们现在回头看去,有了一些今人的智慧和超然,可以替他们谅解对 方。他们都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可惜的是,我们现在虽然过上了太平日子,却也不像以前的人那么认真了。两派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自尊没有很好的继承下 来,却把前一种人的党同伐异、后一种人的自作聪明一点不剩的发扬光大。关于这,我们该如何向我们的孩子们交待?
  我们家长用一切的关心的在物质生活上关照着溺爱着孩子们,可是对于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却前所未有的疏忽着。
  想起了鲁迅的那句话:“救救孩子!”
或许您还会喜欢:
舒婷的诗
作者:佚名
章节:106 人气:2
摘要:那一夜我仿佛只有八岁我不知道我的任性要求着什么你拨开湿漉漉的树丛引我走向沙滩在那里温柔的风抚摸着毛边的月晕潮有节奏地沉没在黑暗里发红的烟头在你眼中投下两瓣光焰你嘲弄地用手指捺灭那躲闪的火星突然你背转身掩饰地以不稳定的声音问我海怎么啦什么也看不见你瞧我们走到了边缘那么恢复起你所有的骄傲与尊严吧回到冰冷的底座上献给时代和历史以你全部石头般沉重的信念把属于你自己的忧伤交给我带回远远的南方让海鸥和归帆你的 [点击阅读]
花田半亩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2
摘要: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这样的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目光里那一种超乎她年龄的沉静,对于我们都意味着些什么了。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地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还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而且,当成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对待。这令我不但愀然,亦以肃然,遂起敬。 [点击阅读]
莫言《红蝗》
作者:莫言
章节:10 人气:2
摘要:第二天凌晨太阳出土前约有十至十五分钟光景,我行走在一片尚未开垦的荒地上。初夏老春,残冬和初春的记忆淡漠。荒地上杂草丛生,草黑绿、结实、枯瘦。轻盈的薄雾迅速消逝着。尽管有雾,但空气还是异常干燥。当一只穿着牛皮凉鞋和另一只穿着羊皮凉鞋的脚无情地践踏着生命力极端顽强的野草时,我在心里思念着一个刚刚打过我两个耳光的女人。 [点击阅读]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雾茫茫一在冬季里,偏僻的葫芦坝上的庄稼人,当黎明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一天的日子就开始了先是坝子上这儿那儿黑黝黝的竹林里,响起一阵吱吱嘎嘎的开门的声音,一个一个小青年跑出门来。他们肩上挂着书包,手里提着饭袋;有的女孩子一边走还一边梳头,男娃子大声打着饱嗝。他们轻快地走着,很快就在柳溪河上小桥那儿聚齐了。 [点击阅读]
韩寒《零下一度》
作者:韩寒
章节:43 人气:2
摘要:我1982年出生在一个小村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是那里的广阔天地造就了我以后一向的无拘无束。现在想想小时候真的很开心,夏天钓龙虾,冬天打雪仗。但人不会永远留在童年,6岁那年我去镇上念小学。小学的我,品学兼优,还当过三好学生。那时起,我开始读课外书,嗜书如命。一到晚上,我就窝在被子里看书,常常看到半夜,真是佩服自己的这双眼睛百看不坏,视力向来绝佳。 [点击阅读]
麻辣女兵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1汤小米,你已经十八岁了,但是我给你写这封信并不是要祝福你,而是要质问你,你准备如何开启你的成人礼?是继续街舞跑酷混日子?准备这么混到什么时候呢?对啊,无忧无虑的年纪里,日子总是很好混,可是你终于十八岁了,总要为自己做些什么吧?总要有些什么不一样吧?再过十年,不,哪怕只是再过一年,一年后的你,如果和现在的我毫无差别,你对得起我现在给你写这封信吗?汤小米, [点击阅读]
余震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2006年1月6日多伦多圣麦克医院沃尔佛医生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看见秘书凯西的眉毛挑了一挑。“急诊外科转过来的,等你有一会儿了。”凯西朝一号诊疗室努了努嘴。沃尔佛医生挂牌行医已经将近二十年了。在还没有出现一个叫亨利?沃尔佛的心理医生的时候,早已存在着一个叫凯西?史密斯的医务秘书了。凯西在医院里已经工作了三十三年,可谓阅人无数。 [点击阅读]
傅雷家书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傅雷(!”908~!”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点击阅读]
冬天里的春天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第一章第一节沉沉的大雾,似乎永远也不会消散地弥漫着,笼罩在石湖上空。迷迷蒙蒙,混混沌沌,任什么都看不出来,若不是咿咿呀呀的桨声,船头逆浪的水声,和远处湖村稀疏的、不甚响亮的鞭炮声,真会以为是一个死去的世界。那劈脸而来的浓雾,有时凝聚成团,有时飘洒如雨,有时稠得使人感到窒息难受,有时丝丝缕缕地游动着,似乎松散开了,眼前留出一点可以回旋的空际。但是,未容喘息工夫,顷刻间,更浓更密的雾团又将人紧紧裹住。 [点击阅读]
出梁庄记
作者:佚名
章节:77 人气:0
摘要:阎连科: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李敬泽:《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点击阅读]
刻下来的幸福时光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上海最近的天气变化得很厉害,昨天我还穿着短袖的白色T恤,今天我就又裹起黑色的长风衣了。我骑着单车穿行在人迹稀少的上大校园里,上大里面90%的学生都是上海人,一到放假的时候走得人去楼空,每次我在周末的时候都会觉得没有比这里更适合拍鬼片的地方了。今天在下雨,雨从头顶上笼罩下来,不是很大,却让人觉得伤感。 [点击阅读]
千年一叹
作者:佚名
章节:99 人气:0
摘要: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我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目的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刁饰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射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