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布登勃洛克一家 - 第二部 第二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每到五月或六月初,冬妮·布登勃洛克总是怀着满心的欢喜搬到城门外外祖父母那里去住。
  那里是郊外,住在那布置得非常豪华的别墅里是一件舒服事。这座别墅不仅有宽阔的建筑物,还有很多下房和马厩、巨大的果树园、菜园和花园,顺着倾斜的地势一直迤逦到特拉夫河边上。克罗格家里生活非常豪华。他们家的富丽堂皇气象和冬妮父母家里那种殷实然而略嫌死板的富裕环境是有着显著区别的。在外祖父母这里一切要奢华得多;年轻的布登勃洛克小姐对这件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里不用帮助人在屋子里或者甚至在厨房里帮忙作杂事,而在孟街的家里,只有祖父和妈妈对这一点不甚注意外,父亲和外祖母却总是让她干这干那,不是叫她把什么地方的灰尘拂掉,就是叫她向她那位又听话又勤俭又虔敬的堂姐妹克罗蒂尔德学习。于是,这位小姑娘那从母亲体内传来的贵族习性又抬起头来了,不停向丫环仆人发号施令。这家里除了丫环仆人以外还有两个年轻姑娘和一个车夫一起伺候两位老主人。
  每天清晨醒来,不管怎么说,发现自己睡在一间高大的四壁裱糊着花缎的卧室里,只要伸出手去首先摸到的就是那柔软的缎子被,这总是一件令人舒服的事;此外,坐在露台前边吃早点,呼吸着从敞开的玻璃门外流进来花园里的清新的气息,喝的不是平常喝的咖啡、茶,而是一杯蔻蔻,每天都喝诞辰用的蔻蔻,另外再加上厚厚的一块新鲜蛋糕,这些当然也是值得一提的事。
  除了星期日以外,这顿早点冬妮总是一个人享用的,因为平时外祖父母要等冬妮上学半天以后才下楼来。当她就着蔻蔻吃下她的一块蛋糕以后,就迈着碎步走下露台,穿过修葺得平平整整的临街花园走到街上。
  这位小冬妮·布登勃洛克长得很可爱。她的茂密的鬈曲的头发从草帽底下松出来,淡金色的头发随着年龄的增长颜色变得越来越深了。她的眼睛炯炯有神,是灰蓝色的,微微撅着一点的嘴唇给这张娇憨的小面庞增添上一些顽皮的神情,在她的秀丽的身姿上也找得出来这种神情;她的细细的小腿上穿着雪白的袜子,走起路来跳跳蹿蹿,满有自信地微微摇摆着身子。在当地,有很多人都认识她。当这位布登勃洛克参议的小女儿走出花园的大门,来到种着栗树的林荫路上的时候,很多人都向她打招呼。可能是一个头上戴着有淡绿色飘带的大草帽的卖菜妇正赶着一辆小车从村里来,亲热地向她招呼:“小姐,你好啊!”也许是那个穿着黑色的短外衣、肥腿裤子和扣绊鞋的大个子搬运夫马帝逊,看见她走过来恭恭敬敬地摘下他那顶粗劣的圆筒帽……冬妮拿着书包,在街上站了一会,等着她的小邻居玉尔新·哈根施特罗姆出来,两个人总是一起上学。玉尔新是个高肩膀的孩子,一双大眼睛漆黑有光,她住在旁边一座满是葡萄藤的别墅里。

  他们一家才在本地落了户,不久玉尔新的父亲,哈根施特罗姆先生跟一个年轻的法兰克福女人结了婚。这个女人有着一头异常浓黑的密发,戴着全城都找不出第二份的大钻石耳坠。她娘家的姓是西姆灵格。哈根施特罗姆先生拥有一家出口公司……施特伦克和哈根施特罗姆公司……的股份,对本市的一些活动抱着浓厚的兴趣和热心,总是野心勃勃。然而由于他的婚姻,一些古板守旧的人家像摩仑多尔夫、布登勃洛克和朗哈尔斯等对他都比较疏远;虽然他在各种委员会、理事会或者同业公会里都是积极活动的一员,可是他人缘并不好。他好像千方百计跟这些名门旧族的人作对,他异常狡黠地阻挠人家的主张,努力贯彻自己的计划,借以证明他自己比别人高明多少倍,是怎样一个重要的人物。参议布登勃洛克谈到他的时候说:“亨利希·哈根施特罗姆总是跟别人找麻烦……他似乎一门心思地跟我作对,只要有机会,就反对我……今天在救济总会里闹了一场,前两天在财政局里……”约翰·布登勃洛克接着说了一句:“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又有一次父子两人吃饭的时候又气恼又沮丧……出了什么事了?哎,没什么……有一笔大生意他们没作成……运往荷兰一批裸麦;施特伦克和哈根施特罗姆从他们眼皮底下把这桩交易抢走了;简直和狐狸一样,这个亨利希·哈根施特罗姆……这种谈话常常被冬妮听到,这不能不在她心上引起对玉尔新·哈根施特罗姆的某些恶感。一道同路上学只不过是因为她俩是邻居,平常她俩却总是在一起吵嘴。
  “我父亲有一千泰勒那么多钱!”玉尔新说,明知道自己在撒弥天的大谎。“你父亲呢?”
  冬妮因为自卑和嫉妒而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她不动声色地顺口说:“你早点吃什么,玉尔新?我今天喝的蔻蔻茶香极了……”
  “哎,我差点忘了,”玉尔新回答说;“你吃不吃苹果?……呸!我才不给你呢!”说着把嘴唇撅起来,两只黑眼睛由于满足而变得湿润润的。
  玉尔新的哥哥亥尔曼有时也跟他们一块儿上学,他比她们稍微大两岁。她还有一个哥哥名叫莫里茨。莫里茨因为身体不好,请老师在家里教。亥尔曼生着金黄色的头发,可是鼻子却有一点扁。

  由于他老是用嘴呼吸,所以不断地吧嗒着嘴唇。
  “没错!”他说,“爸爸的钱可比一千泰勒多得多呢。”在亥尔曼身上,令冬妮最感到兴趣的一点是他带到学校去的第二份早点……一块椭圆形带葡萄干的奶油柠檬糕,而不是普通的面包,软软和和的,里面还夹着一块鹅脯肉或者几条肠子……这东西很对他的口胃。
  这真是件新鲜的东西,对于冬妮·布登勃洛克说起来。柠檬蛋糕加鹅肉,真使人馋涎欲滴!他让她看了看他的饭盒里,她忍不住把自己的愿望说了出来,她想尝一块蛋糕。
  亥尔曼说:“冬妮,今天我不能给你,明天我可以多带一块来给你,要是你可以拿点什么来跟我交换的话。”
  第二天冬妮在巷子里等了五分钟,可是玉尔新还没有来。又过了一分钟,亥尔曼独自走了出来;他摇着用皮带拴着的饭盒,不停地吧嗒着嘴。
  “喏,”他说,“这儿有一块加鹅肉的柠檬蛋糕;完全是瘦肉……一点肥的也没有……你给我什么?”
  “给你一先令,成不成?”冬妮问。他们俩站在林荫路中间。
  “一先令……”亥尔曼重复地说了一遍。他忽然咽了一口吐沫说:“但是我想要点别的。”
  “要什么?”冬妮问,为了这点美味蛋糕她想她愿意付出一切。“一个吻!”
  亥尔曼·哈根施特罗姆对她喊了一句,一下子用两只胳臂抱住冬妮,不由分说地乱吻起来。然而他始终没有挨到她的脸,因为她以超乎常人的敏捷把头向后仰过去,左手拿着书包顶住他的胸脯,使出全身力气用右手在他脸上打了三四下……他脚步蹒跚地向后退了两步;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玉尔新像一个黑魔鬼似地从一棵树后边跳了出来,怒不可遏地扑到冬妮身上,拼命地抓她的脸,扯下她的帽子……从这件事以后,他们的友谊差不多也就结束了。
  冬妮之所以拒绝哈根施特罗姆吻她,并不是出自羞涩。她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姑娘,由于她的鲁莽放纵惹得她的父母、特别是参议为她操了不少心。她虽然头脑聪明,功课非常好,然而她的品行却实在不敢恭维,弄到后来连女校长,一位亚嘉特·菲尔美林小姐,也只得亲自到孟街登门拜访。
  她因为困窘,遍体汗津津的,非常客气地劝告参议夫人说,对这个小姑娘应该严厉管教,……因为这个孩子不顾师长屡次劝戒,又在街上闯了一次祸。

  冬妮跟谁都认识,跟谁都谈话,这并不是有失体面的事;恰恰相反,参议对这一点是表示赞许的,因为他认为这表示他们家人不摆架子,对人有礼貌、和气。冬妮常常和托马斯一起闲荡在特拉夫河边上的堆栈里,在燕麦和小麦堆上爬上爬下,和坐在账房里的工人、记账员谈天说地。这些账房又小又暗,窗口齐着地面。有时候冬妮无事可做,甚至在外边帮助往上拖粮食口袋。她认识那些穿着白围裙,托着木盆经过大街的本地的屠夫们,她认识那些赶着马车从乡下往城里运送牛奶的女人,她们时常用车送她一程;她认识在金银首饰店的木头小屋子里工作的花白胡子的老师傅们,这些小屋子就建筑在市场的拱道下边;她也认识市场上卖果子、卖鱼、卖菜的女人,甚至站在街角上嚼烟叶的脚夫她也认识……好了,我想这就够多的了,用不着再一一列举了!
  冬妮决不只是跟人打个招呼,问候一声。有这么一个人,脸色苍白,没有胡须,谁也说不准他究竟多大年纪。这个人神经非常脆弱,清晨他常常带着忧郁的笑容在大马路上散步。谁要是猛的大喊一声……打个比方,在他身后“咳”“呵”地一叫……,他就吓得瘸着一条腿乱跳;而冬妮每次看见他总会让他吓得跳几跳。此外,街上还有一个瘦小枯干的老太婆,头非常大,无论什么天气她总支起一把硕大无朋、满是破洞的旧伞,冬妮每看见她就要嘲弄她,叫她“香蕈!”或者“破伞太太!”。这种行为当然不怎么得体。还有,两三个气味相投的伙伴常常带着冬妮到约翰尼斯街里一条横胡同里去,那里住着一个卖布娃娃的老太婆。她生着一双奇怪的红眼睛,一个人住在一间小屋子里。冬妮几个人到了她的住房前边就不停地拉门铃,等老太婆一出来,她们就假作殷勤地问,痰盂先生痰盂太太是不是住在这儿啊,问完了就尖声笑着跑开了……每次恶作剧都有冬妮·布登勃洛克的份儿,而且她作的时候好像心安理得似的。要是那个受害的人吓唬她两句,这位小姐就会倒退一步,,撅着上嘴唇,把漂亮的小脸蛋儿往后一扬,“呸”的啐一口,摆出又是恼怒又是讥诮的样子,仿佛在说:“你敢!我是参议布登勃洛克的女儿,告诉你……”
  她宛如一个小皇娘娘似的在城里走来走去,她完全有权力依照自己的心情爱好对臣属宽容或者残忍。
或许您还会喜欢:
我是猫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 [点击阅读]
推销员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前言阿瑟·米勒,美国剧作家,1915年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时装商人,他在哈莱姆上小学,布鲁克林上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工作了两年,后来进入密执根大学,大学期间开始戏剧创作,写了4部剧本,并两次获奖。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作是《鸿运高照的人》(1944),成名作是1947年创作的《全是我的儿子》,作品获当年度的纽约剧评界奖。 [点击阅读]
机器岛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如果旅行开始就不顺,恐怕到末了都会磕磕碰碰的了。至少下面的这四位演奏家理直气壮地支持这种说法。现在他们的乐器就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呢。原来,他们在附近的一个火车小站不得已乘坐的那辆马车刚才突然翻到路旁的斜坡上了。“没人受伤吧?………”第一位飞快地爬起来,问。“我只是擦破了点儿皮!”第二位擦着被玻璃碎片划得一道道的面颊说。“我也是受了点擦伤!”第三位应道,他的腿肚流了几滴血。总之,问题不大。 [点击阅读]
漂亮朋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莫泊桑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短篇小说大师,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成就往往因此而被湮没。其实,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颇有建树:他继承了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心理描写上又开拓出新路。《漂亮朋友》就是前者的一部代表性*作品。莫泊桑从事长篇创作是在写作短篇小说之后,其时他并不满足于短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随着他声誉鹊起,他经常涉足上流社会,开阔了眼界,便想到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反映社会现实。 [点击阅读]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荒岛夺命案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一部优秀的通俗小说不仅应明白晓畅,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群众生活,而且应该成为社会文化的窗口,使读者可以从中管窥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等方方面面的情况。美国小说家内尔森-德米勒于一九九七年写出的《荒岛夺命案》正是这样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作者以其超凡的叙事才能,将金钱、法律、谋杀、爱情、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等融为一炉,演释出一部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而又发人深思的侦探小说。 [点击阅读]
野性的呼唤
作者:杰克·伦敦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它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冷酷无情和生死争斗,于是为了生存,它学会了只求活命、不顾道义的处世原则,变得凶悍、机智而狡诈。最后,在森林中狼群的呼唤下,巴克狼性*复萌,逃入丛林,重归荒野。在小说中,杰克·伦敦运用拟人手法,把狗眼中的世界及人类的本质刻画地淋漓尽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现实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现实。 [点击阅读]
雪地上的女尸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3
摘要:1“非常抱歉……”赫尔克里-波洛先生答道。他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打断得不鲁莽,很委婉且富有技巧性,确切他说是说服,而不是制造矛盾与不和的打断。“请不要马上拒绝,波洛先生。这件事事关重大,对你的合作我们将感激不尽。”“你大热情了。 [点击阅读]
马克吐温作品集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1868年在纽约采访州长竞选的素材写成的一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以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中竞选的种种秽事丑闻,揭露了竞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篇小说以独立党候选人“我”的自白与大量的新闻、匿名信等引文的对照构成完整的故事,用犀利、夸张、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腐败政治的愤怒谴责。 [点击阅读]
1Q84 book3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nbs;《1Q84Book3》内容简介“你為什麼死的?”“為了要这样再生。”“再生需要有什麼?”“人无法為自己再生。要為别人才行。”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超过30年创作履歷中,自我期待最重要的一部!《1Q84Book3》突破性*完结!少年时代的爱恋,分隔二十年后再重逢&helli;天吾和青豆,两个孤独的灵魂同样的十二月,终於在这1Q84年的世界, [点击阅读]
且听风吟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1“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这是大学时代偶然结识的一位作家对我说的活。但对其含义的真正理解——至少能用以自慰——则是在很久很久以后。的确,所谓十全十美的文章是不存在的。尽管如此,每当我提笔写东西的时候,还是经常陷入绝望的情绪之中。因为我所能够写的范围实在过于狭小。譬如,我或许可以就大象本身写一点什么,但对象的驯化却不知何从写起。 [点击阅读]
东方快车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位重要的旅客叙利亚。一个冬天的早晨,五点钟。阿勒颇城的月台旁,停着一列火车,这列车在铁路指南上,堂而皇之地称为陶鲁斯快车。它由一节炊事车、一节义餐车、一节卧铺车厢和两节普通客车组成。在卧铺车厢门口的踏脚板旁,站着一个年轻的法国陆军中尉,他身着耀眼的军装,正和一个小个子谈话。这小个子连头带耳都用围巾里着,除了一个鼻尖通红的鼻子和两个往上翘的胡子尖外,什么也看不见。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