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丰饶之海 - 第三卷 晓寺 第三十二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把戒指交给月光公主后,本多不仅没有安下心来,反而越来越忐忑不安起来。怎样才能使自己隐身起来,尽情地观察月光公主,本多被这个难题困住了。如果能让月光公主意识不到本多的存在,活泼可爱地生活,放肆地躺卧,把内心的秘密全部暴露出来,极其自然地生活,自己能像生物学家那样精细地观察到这一切的话,该多好啊。要是将本多这个因素加进去,一瞬间就会瓦解的。一个水晶结晶体,一个只允许可爱的主观自由游弋的玻璃钵,才应该是月光公主的栖身之所。对于清显和勋,为使他们的人生凝结成水晶般的结晶体,本多曾尽过微薄之力,这是他引为自豪的。在他俩的人生历程中,本多伸出的是救援之手,同时也是无用无效之手。重要的是,本多是一无所知的,极其自然地,愚蠢之极地(自以为是在扮演一个理智的角色)扮演了这个角色。然而在他“知道了”之后呢,在那酷热的印度受到了严厉地教诲之后,他对“生”还能有什么帮助,有什么干涉,有什么参与呢?况且,月光公主是个女人,是一个浑身充溢着诱惑的无明的黑暗般的肉体。这肉体诱惑着本多,不断地将他引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不太清楚,其企图之一大概是想借助他人之手,以这个“生”所释放的魅力来破坏“生”本身,其二是让本多彻底认识到参与之不可能。当然,在本多看来,将月光公主保留在水晶体中,是自己快乐的本质,但他不能与自己固有的追求真理的欲望分道扬镳。有没有办法可以将这互相矛盾的欲望加以调和,战胜月光公主这枝开放于“生”之河泥中的黑莲花呢?就这点来说,最好能在月光公主身上发现是证实清显和勋转世的痕迹。这样一来,自己的热情就会减退。另一方面,假若月光公主原本是个与本多所见过的前几个转世毫不相干的少女,本多决不至于被诱惑到如此地步。那么,严厉嘲笑热情的力量源泉以及冥界的魅力源泉都在同一个轮回之中。觉醒之源是轮回,迷惘之源也是轮回。想到这些,本多非常庆幸自己是一个走近人生终点,拥有了财产而踌躇满志的衰老男人。本多很熟悉这类人。他们对赚钱、出人头地和争权夺利相当精通,对竞争对手的心理能立刻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于女人,即使和几百个女人同过床,也对她们一无所知。这帮家伙满足于靠手中的金钱和权利,使女人和帮闲们屏风般围绕在自己的周围。女人们都像月亮一样,只将后背对着他们。……本多觉得那不是自由,是牢笼。是主动坐进以自己所能看见的东西来封闭了这个世界的牢笼。还有一些较为明智的人,他们有钱有势,老于世故。对世道人情无所不知,能从表面的微妙征兆,推测到内部的一切,他们是用辣醋的苦味品味人生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们就像一位精心的庭院主人,任其随心所欲地调换草木山石的小巧玲珑的院子,浓缩、整理了世界与人生,使这一切井井有条。他用欺瞒当假山石,以献媚为百日红,把真情化作木贼草,将追随制成水盆,使忠实形成瀑布,用无数的背叛堆成嶙峋山岩,每天生活于其中,静静地沉浸在已夺去了抵抗世界与人生的喜悦之中。他们把认识者的痛苦和优越感牢牢掌握在手中,像掌握着一只上好的茶碗里的绿茶沫一样。本多和这些人不是同类。他不自满自足,总怀着不安,这已不是无知了。他已窥见了可知与不可知的界限,仅这一点就已经不是无知了。而且,不安正是我们能够从青春窃取的无价之宝。本多已见证了清显和勋的人生,目睹了那种伸出援助之手也是徒然的命运的形态。这简直就是被愚弄。所谓生存,从命运的角度来看,就和被愚弄一样。那么人的存在是什么?本多在印度已经深深领会到,人的存在就是不如意。尽管如此,生的绝对被动的形态,寻常无法见到的生的纯存在论的形态,是本多过于迷恋的东西,且已不能自拔,他认为不如此就不是生。他根本缺乏诱惑者的资格。以为所谓诱惑和欺罔,从命运的角度看是徒劳的,诱惑的意志本身也是徒劳的。一旦知道除了被命运本身愚弄的生的形态之外,就没有生的时候,我们的介入还怎么可能呢?我们怎么可能看到它那存在的纯粹状态呢?目前,我们只好在它不存在的情况下,凭着想像力去跟它交涉。在宇宙中自满自足的月光公主,她本身就是一个宇宙,必须与本多彻底隔绝开来,她或许是一种光学存在,是肉体的彩虹。脸红、颈橙、腹绿、腿青、胫蓝、趾紫,而脸的上部有看不见的红外线的心,脚底下有看不见的紫外线的记忆的足迹。……而彩虹的终端融人死的天空。她是架向死的天空的彩虹。假如不可知原本是情欲的首要条件,那么情欲的极点只应存在于永远的不可知,也即存在于“死”。当得到意外之财时,本多也和一般人一样,想用它来使自己快乐,可是,到了那时对于他最本质的快乐来说,金钱已经不需要了。参与、斡旋、辩护、拥有、垄断都需要金钱,金钱确实有用,但本多的快乐忌讳这一切。本多知道,只有在不需要金钱的快乐中,才隐藏着使人毛骨悚然的快乐。那是去年5月,本多在一个公园里所感受到的,黑夜伸手不见五指,树上潮湿的苔藓的感觉,地上落叶的气味,茂密树叶的清香,草地上缠绵的情侣。树林外面的公路上,车灯悲壮地来来往往。针叶林犹如神殿里成排的柱子,飞驰而过的悲剧性的光芒,掠过这一排排的柱子,也掠过战栗的草地。闪现其间的是掀起白色内衣时,那近乎残酷而神圣的美。只有一次,光芒掠过微微睁开眼睛的女人的面容。为什么能看见她睁着眼睛呢?既然能看见一滴反光落在她的瞳孔上,可见女人是半睁着眼睛的。因为那是一下子剥掉了黑暗的凄楚的瞬间,所以看见了本来无法看见的东西。和那对情侣一同战栗,心脏一同跳动,一同不安,如此的同一化,而自己的存在只是看,而不是被看。悄悄干这种事情的人,像蟋蟀似地四处隐藏在树阴和草丛里。本多也是这些无名氏之一。黑暗中浮现出正在温存的青年男女赤裸的下半身,和晃动手臂的优美姿态,男人的臀部白得像乒乓球,那每一声喘息,几乎都带着法律的可靠性。车灯出人意外地照出女人脸庞的一刹那,在剥去黑暗的一瞬间,畏缩的不是干事的那些人,而是窥视者。夜里,在公园外,从炉火余烬似的霓虹灯闪烁的那一带,远远传来巡逻车抒情般的鸣笛声。这时由于恐怖和不安,窥视者隐蔽的树阴沙沙作响,被人窥视的女人们沉醉于情欲之中,不知躲避,而被窥视的男人们像狼一样凛然,灵敏地挺起社会性的上半身,形如黑色的剪影。有一次午餐闲聊时,本多听一位老律师讲他从警察那儿听来的丑闻,这未公开的丑闻涉及一位司法界知名的老前辈。这位德高望重的人士竟被警察作为惯犯逮捕了。他65岁,年轻的警察向他要名片,警察地刨根问底地向羞耻得浑身哆嗦的老人讯问,还让他演示是怎么窥视的,没完没了地训斥他。年轻的警察越是知道老人的身份,越是使劲嘲弄他。警察将老人的社会名声与这次犯罪之间的间隔加以夸大,明知在这深渊上架桥非人力所能办到,却以架桥之不可能,毫不费力地击垮老人。老人被这孙子辈的年轻人训斥时,卑躬屈膝地低着头,不停地擦着额头上的汗。就这样,老人被基层警局戏弄一番之后,得到了释放。两年后,他死于癌症。要是本多的话,会怎么样呢?本多知道在那条深渊上轻松架桥的秘诀。那就是印度的秘法。为什么老法官没用法律语言来解释那种令人激动得流泪的快乐,那种人间最谦虚的快乐呢?在午餐时,本多假装对这个趣闻不以为然,心里却反复揣测着这位律师跟自己讲这事的意图。讲到每个高潮时,大家都不怀好意地怪笑,本多也起劲地随声附和。他被世人眼中的肮脏草鞋般的快乐的悲惨,与任何快乐的核心都潜藏着的严肃之间进行残酷的对比弄得头昏眼花。这一个小时的午餐搞得他神经紧张,后来,他就与这没有被别人知道的习惯,与那战栗一刀两断了。在自己心中公然玷污了理性的他,不可能置危险于不顾,因为冒险的是理性,勇气也只能来自于理性。如果金钱不能保证安全,也就不能买到真正的战栗,那么对于生,对于真正的生,以本多的年龄还能做些什么呢?而且,他对那种事的饥渴越老越强烈,丝毫不见衰退。为此,本多不得不需要一种中介物的存在。假若月光公主万一与本多上了床,她也有决不能让本多看的东西,既然那是本多想要得到的惟一的东西,就需要间接的,绕远的人为手段了。……本多被这些思绪折腾得整夜未眠,他取出放在书架一角的落满灰尘的《大金色孔雀明王经》翻起来,吟诵其中的意味着孔雀成就的“摩谕吉罗帝沙诃”这段真言。那只是个难解的游戏,如果认为是托了这本经书的福,他才平安活到战后的话,那么他这样受到保护的生,就越来越像是架空的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尼罗河上的惨案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1)“林内特·里奇维!”“就是她!”伯纳比先生说。这位先生是“三王冠”旅馆的老板。他用手肘推推他的同伴。这两个人乡巴佬似的睁大眼睛盯着,嘴巴微微张开。一辆深红色的劳斯莱斯停在邮局门口。一个女孩跳下汽车,她没戴帽子,穿一件看起来很普通(只是看起来)的上衣。 [点击阅读]
百年孤独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点击阅读]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1:有产业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你可以回答这些奴隶是我们的。——《威尼斯商人》第一章老乔里恩家的茶会碰到福尔赛家有喜庆的事情,那些有资格去参加的人都曾看见过那种中上层人家的华妆盛服,不但看了开心,也增长见识。可是,在这些荣幸的人里面,如果哪一个具有心理分析能力的话(这种能力毫无金钱价值,因而照理不受到福尔赛家人的重视),就会看出这些场面不但只是好看,也说明一个没有被人注意到的社会问题。 [点击阅读]
中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泰戈尔短篇小说浅谈——黄志坤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obindranathTagore,1861.5.7——1941.8.7)是一位驰名世界的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人们留下了50多部清新隽永的诗集,10余部脍炙人口的中、长篇小说,90多篇绚丽多采的短篇小说,40余个寓意深刻的剧本,以及大量的故事、散文、论著、游记、书简等著作。 [点击阅读]
名人传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又称三大英雄传。《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点击阅读]
理智与情感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2
摘要:【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点击阅读]
霍比特人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在地底洞穴中住着一名哈比人。这可不是那种又脏又臭又湿,长满了小虫,满是腐败气味的洞穴;但是,它也并非是那种空旷多沙、了无生气、没有家具的无聊洞穴。这是个哈比人居住的洞穴,也是舒舒服服的同义词。这座洞穴有个像是舷窗般浑圆、漆成绿色的大门,在正中央有个黄色的闪亮门把。 [点击阅读]
猎奇的后果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他是一个过于无聊而又喜好猎奇的人。据说有个侦探小说家(他就是因为大无聊才开始看世上惟一刺激的东西——侦探小说的)曾担心地指出,总是沉迷在血腥的犯罪案中,最终会无法满足于小说,而走上真正的犯罪道路,比如说犯下杀人罪等等。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就确确实实做了那位侦探小说家所担心的事情。由于猎奇心理作祟,最终犯下了可怕的罪行。猎奇之徒啊,你们千万不要走得太远。这个故事就是你们最好的前车之鉴。 [点击阅读]
绿里奇迹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2
摘要:这件事发生在1932年,当时的州立监狱还在冷山。当然了,还有电椅。狱中囚犯常拿电椅开玩笑,对令人恐惧却又摆脱不掉的东西,大家总喜欢如此地取笑一番。他们管它叫“电伙计”,或者叫“大榨汁机”。大伙谈论电费单,谈论那年秋天监狱长穆尔斯不得不自己做感恩节晚餐,因为他妻子梅琳达病得没法做饭了。不过,对于那些真得要坐到电椅上的人,这些玩笑很快就不合时宜了。 [点击阅读]
黑暗塔首曲·枪侠
作者:佚名
章节:68 人气:2
摘要:“对我来说,最佳的效果是读者在阅读我的小说时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去。”——斯蒂芬·金金用他那魔鬼般的手指一拨,所有紧绷的心弦都为之轰响,在一阵惊悸又一阵心跳中,带你进入颤栗的深渊……让我们开宗明义:如果还有谁不知道这斯的为何方怪物, [点击阅读]
傲慢与偏见
作者:佚名
章节:70 人气:2
摘要:简·奥斯汀(Jane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 [点击阅读]
名士风流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柳鸣九文学的作用在于向别人展示作家自己所看待的世界。这部小说的一个人物曾经这样认为:“为什么不动笔创作一部时间与地点明确、而且具有一定意义的小说呢?叙述一个当今的故事,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忧虑,发现自己的问题,既不去揭示什么,也不去鼓动什么,仅仅作为一个见证。”这个人物这样思忖着。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