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 -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3)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在亚历山大·沃纳的小说《墙中窗》里,出乎意料的是,桑椹王也在字里行间穿行。他在这里变身女人,脖子上的蓝色条纹变成了首饰。她脖子上蹲着我童年时的桑椹王。“她接过父亲递给她的玻璃杯,一饮而尽的时候,我注意到她粗壮的脖子上有一根黑丝绒带,上面挂着块奖牌。一个月后,我们明白了父亲没错。我问他母亲是如何杀死自己的,我的问题纯粹是个形式,因为我知道,杀死她的是这根黑丝带??恐怕这勒紧的颈带(手指稍微往里一钩,就能把她勒死)是她直挺挺地躺着不动的原因吧。”
  朋友死后,再看到绳子总让我感觉异样,我一直避免接触它们。公车上的悬挂把手我不会去碰。大衣挂在立式衣架上,仿佛脑子里响指一打,脚在其中停留了一瞬,随后离地而去。我在车站的书报亭买了张明信片,讲解各式领结的打法。领结是衣领下、环绕脖颈的再明显不过的绳套。我买得太轻率了,我以为自己能够直面这领结的大阅兵。为了驱走恐慌,我长久地盯着它看,直到它不再干扰我。我把明信片塞到抽屉的最下面,一躺就是好几年。我不会把它寄给任何人,也不想扔掉。
  谋杀常常被导演成自杀。反过来,轮到自己人时,自杀也可能被说成是意外。所有中上层干部都效仿齐奥塞斯库打猎的爱好,有的出于自愿,有的则是不得已。打猎成了干部们的一项体育运动,森林里的党员活动,最偏僻的小地方的官员也不例外。蒂莫什瓦的一个干部,因为厌倦了生活,在猎鹿时,趁没人注意,将一颗子弹射进自己嘴里。报纸的“纸房子”说,他在打猎时意外身亡。我认识一个大学生,她父亲当时也在场,所以对真实情况有所了解。我们生活在死亡的威胁之下,生命的长短全由国家定夺,看到这种报道往往会生出许多苦涩的幽默。我那个四五年后被吊死、档案中被写成是自杀的建筑工程师朋友,听到这“狩猎事故”时说:“原本是猎人打鹿,但鹿却穿过了这位猎人的上腭。”我们就“上腭之鹿”编起了笑话,笑话又带出新的笑话,成了连环笑话:“宁要手中麻雀不要口中之鹿”,或者“宁要村中教堂不要柜下臭虫,宁要柜下臭虫不要棺上盖子”。每个人添点油加点醋,编出一篇即兴童话,一个由零星图像拼成的马赛克,一个压一个,成为小组的一种诗歌练习,用讽刺和挖苦平抑每人心中的恐惧。游戏产生了一种活力,因为每个人都把前面一句进一步推向荒谬。我们的作品像德国童话一样规规矩矩地开始:“从前啊,”紧接着一个罗马尼亚式童话的开始:“从前啊,和从未发生过一样。”罗马尼亚童话都是这样开始的。以这样一个经典罗马尼亚式童话的开端,直指政府蹩脚的谎言,已经足够大家爆笑一场。我们还可以这样不断滚动下去:“从前啊,和从前一样,当时啊,和从未发生过一样。从前啊,也无所谓怎么样。从前的某一次啊,数不清是在第几次了,和从未发生的一样。从前啊,从前的最后一次,打猎时啊,一个猎人,和别的猎人一起,不知道啊,总共是多少猎人。当四周啊,不知道方圆多少里,再没有第二个猎人的时候啊,除了这一个,也不知那是几个猎人当中的第几个??”这种比对要不断升级直到顶点,句子则变成迷宫。

  在纵横交错之中的某一个地方,猎人柔弱的粉红上腭要赤身奔跑在森林坚硬的土地上,它必须碰到一只鹿,要长大,长出皮毛和鹿角,和鹿接近到足够以假乱真的程度,最后被自己的主人一枪打死。具体如下:“上腭和鹿彼此相像,像森林和森林相像,像树和树枝和树叶与别的树和树枝和树叶相像,像旗子或豌豆和别的旗子或豌豆相像,正如某个同志和另一个同志相像。”我们有个句子迷宫一览表,很长,那是我们的领土主权。我们把无数路径和弯道放进去,直到脑子里乱成一团。
  上面的内容是我自己新编的,原来的早已淡忘,但大致意思是一样的。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渴望激怒了国王。习诗使我们更加渴望生命。不加掩饰的幽默笑话是对现政权解体的一种想象,同时也是给自己打气,因为我们嘲讽的对象随时可能终结我们的生命。与其说集体创作笑话给我们带来了喜悦,毋宁说那是我们偷来的喜悦。房间里的确有我们嘲弄的臭虫——窃听器。有时,我们已经记不得哪些内容是自己或朋友编的,在天知道第几次的审讯中,审问者会倒回到这段已被遗忘的时间,用特工分析方法,就我们的“反动观点”个别对质,一字一句和我们清算。有时,他们还把整个故事翻译成蹩脚的罗马尼亚语,翻译后的文字幽默感荡然无存。审讯往往要持续半天,直到自己的脑袋都不知道是谁的了。审讯终于结束之后,我们坐在一起商量对策,如何在否认自己言行的同时不致牵连别人。我们的故事翻成罗语后,政治风险没有降低,文学性却被严重歪曲,诗意丧失殆尽,这是我十分不愿看到的结果。审问时,连续几个小时的反刍让我渐渐忆起原文,我本能地想恢复原文中的诗意,但我必须忍住,否则就成了自我控告。

  每次,当审问者认为已将死我的时候,总会以一种胜利者的口吻说:“你瞧,事物总是相关联的。”他说得对。但他不了解,在我头脑中,有多少事情,又是哪些事情关联在一起是违背他的。他坐在一个抛光的大写字台前,而我面前是一张刨得不平的小三角桌,这在我就已经是一种关联。“你瞧。”是的,我瞧见了,桌面上的许多凹痕,那是其他受审的人——对他们我们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活着——留下的。连续几小时的审问,我必须一直盯着审问者看,这让他成了国王。他的光头恐怕需要我祖父战俘营的理发师来处理,他裤角和袜边之间露出的小腿肚上一根毛都没有,闪着难看的白光。是的,在他脑子里,所有事情联系在一起对我很不利,但我脑子里联系的是别的东西:如象棋子中站着一只王,微微鞠躬,审问者体内也有个王,是杀人的王。那是我刚刚开始受审中的一次,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刨子幽灵也来了。窗玻璃在阳光下泛着波浪形微光,在地板上洒下一圈圈白色的光环。在审问者横穿房间时,光环爬上他的裤腿。我暗自希望他蹒跚一下,让光环爬进他的鞋,穿过脚掌将他杀死。
  几个星期后,国王不仅走进他光头上消失了的头发,也走进我依然存在的头发。我们俩的桌子中间,明亮的光环又落在地板上,蛇一样盘旋着,比平时要长。外面风很大,光环飘忽不定。审问者一忽儿站起来,一忽儿又坐下,显得神经兮兮。刨子幽灵很不安,审问者一直看着它。我一动不动坐在那儿,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刨子幽灵只是个影子,像小丑一样跳来跳去。他在我和刨子幽灵之间失去了控制。他走过来走过去,在我桌边大声咆哮着,我感觉耳光就要上来了。但他举起的手,却从我肩膀上捏起一根头发,准备让它在两指之间落到地板上。我不知为什么突然对他说:“请把头发放回去,那是我的。”他慢慢地——像慢镜头一样——把胳膊放到我肩膀上,摇摇头,穿过光环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树笑起来,他的笑带着回声。趁他笑的时候,我顺着眼角看了一下我的肩头,他真把头发按原样放回去了。这一回,国王之笑也没用,他对头发插曲没有思想准备。他从马鞍上被甩得太远,落得个出丑。我感到一阵愚蠢的满足,好像我从此把他牢牢攥在手心。他的摧毁训练只在程序正常时起作用,他只会按部就班,即兴发挥对他来说是一种冒险。这一切并不真实,是纯粹的臆想,但对我有用。

  头发与理发师总是和国王有关。我和朋友们离开住所前,会把头发放在门把手上、柜子把手上,抽屉里的手稿上,书架的书上。这是机警而不为人注意的标志,能告诉主人不在家时是否有过不速之客。“差之毫发”、“发丝般纤细”、“发丝一样精确”,对我们来说不只是固定的用法,它们已经变成了我们的生活习惯。
  我在小说《心兽》中写道:“我们的心兽像小鼠一样溜走。它们将皮毛扔到身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我们事后予以谈论,它们会更长久地滞留在空气中。写信时不要忘记写日期,永远记着往信封里放一根头发,埃德加说,如果头发不见了,就说明信被打开过。我心想,一根根头发,就这样随着火车走遍整个国家,深色的是埃德加的,浅色的是我的,库尔特和乔治是红色的。”
  我的朋友罗尔夫·波塞特,准备离开罗马尼亚前往德国的时候,家里被秘密警察彻底翻了个遍,所有信件和手稿都被带走了。他们走后,波塞特拿起一把剪刀,默默地走到盥洗室的镜子前,剪下一缕头发和一撮胡子。七个星期之后,人们才明白这疯狂剪刀其实是一次自杀演习。到德国六个星期后,他从收容所的窗户跳了出去。
  男人的发型较之女人具有更突出的政治象征,它能显示国家对个人生活的干预,象征压迫的程度。
  所有男人,一度或永久属于国家后,都会被剃光头,比如士兵、囚犯、孤儿院的孩子,和犯了错误的学生。学校每天都会监督孩子们头发的长度——脖子到头顶的下半部分不能留头发,耳垂要有一指宽不能被遮挡。不只小学生如此,在中学甚至大学,头发的长度也沿用这个标准。理发馆按性别分开,男男女女在同一间发廊理发是不可想象的。国王要求男女有别,好让他能够一览无余。
或许您还会喜欢:
睡美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客栈的女人叮嘱江口老人说:请不要恶作剧,也不要把手指伸进昏睡的姑娘嘴里。看起来,这里称不上是一家旅馆。二楼大概只有两间客房,一间是江口和女人正在说话的八铺席宽的房间,以及贴邻的一间。狭窄的楼下,似乎没有客厅。这里没有挂出客栈的招牌。再说,这家的秘密恐怕也打不出这种招牌来吧。房子里静悄悄的。此刻,除了这个在上了锁的门前迎接江口老人之后还在说话的女人以外,别无其他人。 [点击阅读]
砂之器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剧本作者:松本清张改编:桥本忍、山田洋次翻译:叶渭渠人物表今西荣太郎新闻记者松崎吉村弘俱乐部女招待和贺英良三森警察局局长本浦秀夫三木的旧同事本浦千代吉桐原小十郎高水理惠子检验处技师田所佐知子伊势扇屋老板田所重喜伊势扇屋女佣三木谦一光座经理三木彰吉山下妙侦察处长世田谷的外科医生侦察科长世田谷的巡警西浦田警察局便衣冷饮店老板警察若叶庄女管理员岩城警察局局长警察朝日屋老板农妇酒吧女招待其他 [点击阅读]
神秘火焰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爸爸,我累了。”穿着红裤子,绿罩衫的小女孩烦躁地说,“我们还不能停下来吗?”“还不能,亲爱的。”说话的是一个高大、宽肩的男人。他穿着一件破旧。磨损了的灯芯绒夹克衫和一条普通的棕色斜纹裤,他拉着小女孩的手,飞快地走在纽约第三大街上。回头望去,那辆绿色轿车仍在跟着他们,紧靠人行道慢慢地向前爬行。“求求你,爸爸。求求你了。”他低头看看小女孩。她的脸色苍白,眼睛下面出现了黑晕。 [点击阅读]
神秘的奎恩先生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新年前夜。罗伊斯顿招待会上的大人们都聚集在大厅里。萨特思韦特先生很高兴,年轻人都去睡觉了。他不喜欢成群结队的年轻人。他认为他们乏味,不成熟,直白。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变得越来越喜欢微妙的东西。萨特思韦特先生六十二岁了——是个稍有点驼背的干瘪老头。一张奇怪的孩子似的脸,总是一副盯着人的样子。他对别人的生活有着过分强烈的兴趣。 [点击阅读]
神秘的第三者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凌晨时分,帕克-派恩先生乘坐由巴塞罗那开往马霍卡岛的汽轮在帕尔马下了船。他立刻感到了失望,旅馆全满了!供他选择的最佳住处是一间衣橱似的不透风的楼房,在市中心的一家旅馆里。从房间向下看,是旅馆的内院。帕克-派恩先生并不打算住在那里。旅馆老板对他的失望显得漠然。“你想怎么着?”他耸了耸肩,说道。如今,帕尔马名声在外,游人如织。英国人,美国人,人人都在冬天来到马霍卡。整个岛屿拥挤不堪。 [点击阅读]
神食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十九世纪中叶,在我们这个奇怪的世界上,有一类人开始变得愈来愈多。他们大都快上了年纪,被大家称为“科学家”,这个称呼颇力恰当,可是他们自己却非常下喜欢。他们对于这个称呼是如此之厌恶,以致在他们那份叫作《大自然)的有代表性的报纸里一直谨慎地避开它,好像所有的坏字眼都源出于它似的。 [点击阅读]
窄门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你们尽力从这窄门进来吧。”——《路加福音》第13章24节。我这里讲的一段经历,别人可能会写成一部书,而我倾尽全力去度过,耗掉了自己的特质,就只能极其简单地记下我的回忆。这些往事有时显得支离破碎,但我绝不想虚构点儿什么来补缀或通连:气力花在涂饰上,反而会妨害我讲述时所期望得到的最后的乐趣。 [点击阅读]
笑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维克多-雨果于一八○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诞生在法国东部伯桑松城。雨果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本是法国东部南锡一个木工的儿子,法国大革命时他是共和国军队的上尉,曾参加过意大利和西班牙战争,在拿破仑时期晋升为将级军官。雨果从童年起就在不停的旅游中度过,他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把妻子和孩子从一个驻扎地带到另一个驻扎地。 [点击阅读]
第三个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0
摘要:赫邱里?白罗坐在早餐桌上。右手边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巧克力,他一直嗜好甜食,就着这杯热巧克力喝的是一块小甜面包,配巧克最好吃了。他满意地点了点头。他跑了几家铺子才买了来的;是一家丹麦点心店,可绝对比附近那家号称法国面包房要好不知多少倍,那家根本是唬人的。他总算解了馋,肚子是惬意多了。他心中也是很安逸,或许太平静了一点。他已经完成了他的“文学巨著”,是一部评析侦探小说大师的写作。 [点击阅读]
第二十二条军规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0
摘要:约瑟夫·海勒(1923—1999)美国黑色*幽默派及荒诞派代表作家,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俄裔犹太人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空军中尉。战后进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于纽约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得到富布赖特研究基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一年。1950到1952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校任教。 [点击阅读]
等待戈多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这是一部两幕剧。第一幕,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出现在一条村路上,四野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 [点击阅读]
等待野蛮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第一章(1)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两个圆圆的小玻璃片架在他眼睛前的环形金属丝上。他是瞎子吗?如果他是个盲人想要掩饰这一点,我倒可以理解。但他并不瞎。那小圆玻璃片是暗色的,从里面看出来并不透明,但他就是能透过这样的玻璃片看过来。他告诉我,这是一种新发明的玩意儿:“它能保护眼睛,不受阳光的炫照,戴上它就不必成天眯缝着眼。也可减少头痛。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