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静静的顿河 - 《静静的顿河》人物形象分析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小说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很有个性*的人物,他在动荡的历史年代走着一条独特、坎坷的人生道路。 葛利高里原是个热情、英俊、勇敢、勤劳的哥萨克青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在沙皇军队里,他看不惯军官的飞扬跋扈,看不惯兵痞的奸|婬*掳掠。他在作战中第一次砍死奥地利士兵的时候,内心十分痛苦,他对人们在战争中互相残杀,感到愤恨。革命士兵贾兰沙向他尖锐揭露帝国主义战争的荒谬和专制政体的fu败,更使他 “对沙皇、祖国和他的哥萨克军人天职的全部概念”一下子“化为飞灰”。然而,从前线回到家乡养伤以后,葛利高里作为鞑靼村“第一个得到十字勋章的人”,处处受到人们的谄媚和尊敬,这些落后的哥萨克意识“渐渐地把贾兰沙在他心里种下的真理的种子给毁灭掉了”。于是,他又以“一个出色*的哥萨克的身分重新回到前线”。这以后,“葛利高里牢牢地保持着哥萨克的光荣,一得到机会就表现出忘我的精神,疯狂的冒险”。他连连立功受奖,由一个普通士兵晋升为少尉排长。
  十月革命的时候,政治上幼稚的葛利高里没有积极站在苏维埃政权一边,而是接受资产阶级自治派的影响,拥护哥萨克脱离俄国而独立,成了一个“在草原上的大风雪里迷了路”的人。不久,葛利高里结识了顿河地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波得捷尔珂夫,经过短短的动摇之后,从前的真理又在他心里占了上风。葛利高里参加红军,担任连长,英勇地同白匪作战。不过,葛利高里不是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只是苏维埃政权短暂的同路人,他对残酷的阶级斗争缺乏正确认识,在看到波得捷尔珂夫枪杀白军俘虏之后,他那曾经向往过布尔什维克的心冷掉了,“在顿河建立苏维埃政权斗争的最高|潮里离开了自己的队伍”,幻想“逃避开这整个的、沸腾着仇恨的和难以理解的世界”。

  1918年春天,反革命叛乱席卷顿河流域,葛利高里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下,加入叛军队伍,从此踏上反革命犯罪道路。在同红军作战过程中,葛利高里双手沾满革命者的鲜血,他“渐渐地也憎恨起布尔什维克来了”,他把布尔什维克看成“他的生活上的敌人”。但葛利高里在感情上仍然和白匪军格格不入,在察里津战役失败以后,他又“自动地离开了团队”,回到家乡。
  红军占领鞑靼村的时候,葛利高里公开咒骂苏维埃政权“除了使哥萨克破产以外,什么都得不到。这是庄稼佬的政权,庄稼佬才需要它”。苏维埃政权要把他当作“危险的敌人”逮捕法办,葛利高里不得不仓惶潜逃。这时顿河流域又爆发第二次叛乱,葛利高里“感觉到一种非常强烈的愉快,感觉到无比强大的力量和决心……从现在起,他的道路很清楚了,就象月亮照耀着的一条大道”。他克服以往的徘徊动摇,自觉投身到反革命狂潮中去。特别是他的哥哥彼得罗被红军杀死以后,葛利高里怀着疯狂仇恨和野蛮报复心理,残酷杀害大批红军战士。他由一个叛军连长逐步晋升为师长,在反革命泥坑中越陷越深,以至无力自拔。他酗酒、放荡,内心极端苦闷,几乎到了神经错乱的地步,他的整个精神状态面临着崩溃。
  葛利高里虽然是反革命的重要骨干,但在白军军官眼里,他不过是“一只白老鸹”,“一个粗野的哥萨克”,处处受到歧视和排挤,这使他心里很委屈。当白军乘船向克里米亚溃逃的时候,葛利高里象丧家犬一样被抛弃。于是他怀着“把过去的罪过都赎过来”的心情,参加红军骑兵队。他在同白军作战中同样表现得很英勇,因而立功受奖,晋升为副团长。由于严重的“历史问题”,葛利高里在红军队伍中也得不到信任,到了国内战争后期就被“彻底复员”了。 葛利高里回到家乡,他的妹夫、鞑靼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珂晒沃依明确宣布要追究他的反革命罪行,强令他到革命法庭和肃反委员会登记自首。为了逃避革命政权的惩罚,葛利高里加入了佛明匪帮。然而,国内战争已接近尾声,佛明匪帮的覆灭已为时不远,葛利高里看清形势,和佛明匪帮不辞而别,带着情人阿克西妮亚远走他乡。半路上遇到苏维埃征粮队的袭击,阿克西妮亚被打死,葛利高里象幽灵一样在森林村野游荡,最后,怀着痛苦绝望的心情回到家乡。

  葛利高里既不是死硬的反革命分子,也不是坚定的革命派,而是动摇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复杂人物。他在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时无限感慨地说:“我从1917年起走的就是一条弯路,我象醉汉一样摇摇晃晃……从白军里逃了出来,但是也没有靠拢红军,我就象冰窟里的粪球一样漂来漂去……我怀着很大的热情为苏维埃政权服务,可是后来这一切都变了样子……在白军的司令部里,我是一个陌生的人,他们始终对我怀疑……可是后来在红军里也是这种样子。”在短短四五年间,葛利高里两次参加红军,三次投身反革命叛乱,其徘徊动摇是非常明显的。然而,革命与反革命两军对垒,泾渭分明,中间道路是不存在的。葛利高里徘徊动摇的结果,最后还是陷入反革命深渊而毁灭。小说通过葛利高里的悲剧,从反面指出了哥萨克应当走什么样的道路,不应当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无疑是有积极教育意义的。
  葛利高里的徘徊动摇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个人的主观原因。葛利高里出身于中农家庭,就其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来说,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其政治特点是左右摇摆。葛利高里作为一个哥萨克军官,他的左右摇摆则以更加特殊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农的私有观念和哥萨克军官的特权思想,在他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之间横着一条深沟,使他把苏维埃政权看成异己的政权;而劳动者的朴素感情和平等意识又使他同白匪军格格不入。他本能地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企图寻找一条超越革命与反革命的中间道路;落后愚昧的哥萨克传统生活习惯和中农的小生产方式造成他目光短浅,政治幼稚,使他在激烈的阶级搏斗中分不清是非善恶,他怀着哥萨克军人的雇佣思想时而为苏维埃政权服务,时而为反动势力效劳。他以资产阶级庸人观点看待你死我活的阶级搏斗,把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看成毫无意义的仇杀,既无法理解革命政权对反动势力的无情镇压,也厌恶反动势力对革命战士的野蛮摧残,他天真地认为革命和反革命可以“和平共处”;哥萨克军官的狂妄自信、粗野任性*和冒险精神使他在动荡的年代不甘寂寞,顽固拒绝接受生活的真理,直到碰得头破血流才肯罢休。葛利高里的艺术形象真实地概括了哥萨克中农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具有独特的个性*,它在特定的历史年代和社会环境中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

  作家对他的主人公的偏爱也是明显的。在小说中,作家虽然否定葛利高里的道路,却赞赏他英勇豪放的性*格、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正直善良的人性*,对他坎坷一生的悲剧结局寄予深切的同情。作家甚至把葛利高里参加反革命叛乱的主要原因归咎于苏维埃政权对他的不公正态度,从而为葛利高里的反动立场开脱。对比之下,作家对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一些偏激*情绪和过火行为多加指责,这就暴露了作家本人的哥萨克偏见。
或许您还会喜欢:
1408幻影凶间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5
摘要:一迈克·恩斯林还站在旋转门里面的时候就看到了奥林——多尔芬旅馆的经理——正坐在大堂里厚厚的椅子上。迈克心里一沉。要是我让律师一块儿来就好了,他想。哎,可现在为时已晚。即使奥林已经决定设置重重障碍,想办法不让迈克进入1408房间,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总有办法对付他的。迈克走出旋转门后,奥林伸出又短又粗的手走了过来。 [点击阅读]
劳伦斯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今年是20世纪英国最有成就、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诞生!”!”0周年。这位不朽的文学大师在他近20年的创作生涯中为世人留下了!”0多部小说、3本游记、3卷短篇小说集、数本诗集、散文集、书信集,另有多幅美术作品,不愧为著作等身的一代文豪。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HerbertLawrence)!”885年9月!”!”日出生在英国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矿区。 [点击阅读]
名利场
作者:佚名
章节:75 人气:2
摘要:《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品,也是他生平著作里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故事取材于很热闹的英国十九世纪中上层社会。当时国家强盛,工商业发达,由榨压殖民地或剥削劳工而发财的富商大贾正主宰着这个社会,英法两国争权的战争也在这时响起了炮声。 [点击阅读]
啤酒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赫邱里-波罗用欣赏的眼光有趣地打量着刚被引进办公室的这位小姐。她写给他的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要求见他一面,没提任何别的事。信很简短,语气也很认真,唯有坚毅有力的字迹,可以看出这位卡拉-李马倩是个年轻活泼的女性。现在,他终于见到她本人了──高挑,苗条,二十出头。她是那种任何人都会忍不住多看一眼的女人,身上穿的衣服很昂贵,裁剪也很合宜。她的眉生得相当方正,鼻梁挺直而有个性,下巴坚毅果决。 [点击阅读]
大卫·科波菲尔
作者:佚名
章节:75 人气:2
摘要:大卫·科波菲尔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他在母亲及女仆辟果提的照管下长大。不久,母亲改嫁,后父摩德斯通凶狠贪婪,他把大卫看作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辟果提的哥哥家里。辟果提是个正直善良的渔民,住在雅茅斯海边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与收养的一对孤儿(他妹妹的女儿爱弥丽和他弟弟的儿子海穆)相依为命,大卫和他们一起过着清苦和睦的生活。 [点击阅读]
悬崖上的谋杀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2
摘要:博比·琼斯把球放在球座上,击球前球杆简单地轻摆一下,然后慢慢收回球杆,接着以闪电般的速度向下一击。在五号铁头球棒的随便一击下,球会呼啸腾起,越过障碍,又直又准地落到球场的第十四穴处吗?不,远非如此,结果太糟了,球掠过地面,稳稳地陷入了障碍坑洼。没有热心的观众发出沮丧的哼哼声,惟一的目击者也显得一点不吃惊。 [点击阅读]
摩尔弗兰德斯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第1章序近来,世人颇感兴趣于长篇小说和浪漫故事,而对个人经历很难信以为真,以致对此人的真名及其它情况都予以隐瞒;鉴于此,对于后面的文字,读者如何看待均随其所愿。可以认为,笔者在本书中写出了她自身的经历,从一开始她就讲述自己为何认为最好隐瞒自己的真名,对此我们毋须多言。 [点击阅读]
涨潮时节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每个俱乐部都有个烦人的家伙,“加冕俱乐部”也不例外。尽管外面正有敌机来袭击,俱乐部里的气氛却一如既往。曾经远渡重洋到过印度的波特少校扯扯手上的报纸,清清喉咙。大家都赶快躲开他的眼光,可是没有用。“《泰晤士报》上登了戈登-柯罗穗的讣闻,”他说,“当然说得很含蓄——‘十月五日死于空袭’。连地址都没写。老实说吧,那地方就在寒舍转角,坎普顿山丘上那些大宅子之一。 [点击阅读]
红字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一群身穿黯色长袍、头戴灰色尖顶高帽.蓄着胡须的男人,混杂着一些蒙着兜头帽或光着脑袋的女人,聚在一所木头大扇子前面。房门是用厚实的橡木做的,上面密密麻麻地钉满大铁钉。新殖民地的开拓者们,不管他们的头脑中起初有什么关于人类品德和幸福的美妙理想,总要在各种实际需要的草创之中,忘不了划出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充当墓地,再则出另一片土地来修建监狱。 [点击阅读]
肖申克的救赎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肖申克的救赎献给拉斯和弗洛伦斯·多尔我猜美国每个州立监狱和联邦监狱里,都有像我这样的一号人物,不论什么东西,我都能为你弄到手。无论是高级香烟或大麻(如果你偏好此道的话),或弄瓶白兰地来庆祝儿子或女儿高中毕业,总之差不多任何东西……我的意思是说,只要在合理范围内,我是有求必应;可是很多情况不一定都合情合理的。我刚满二十岁就来到肖申克监狱。 [点击阅读]
闪灵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记不得哪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对艺术而言,人类的两种基本欲望只需极小的代价便可以挑动起来,那就是恐惧与性欲。对后者,非本文所涉及的话题,姑且略去。但是把恐惧带进我们的生活,却真的不难。最简单的方法:你可以躲在暗处,出奇不意地向某个路过此地的人大吼一声,你的目的就能达到。当然,前提是他不知道你要玩这个游戏。换句话说,就是对他要保证两个字——悬念。 [点击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这些地方的变化日新月异,它们已有了戴王冠的仙女。——莱昂德罗·迪亚斯这是确定无疑的:苦扁桃的气息总勾起他对情场失意的结局的回忆。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刚走进那个半明半暗的房间就悟到了这一点。他匆匆忙忙地赶到那里本是为了进行急救,但那件多年以来使他是心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