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李家庄的变迁 - 第5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5
  就这样拖延着,一个秋天过去了。飞机不断来,打地洞的家也很多,可是山西票子越来越不值钱,铁锁他们一伙人做得也没有劲,慢慢都走了。后来阎锡山下了野往大连走了。徐永昌当了警备司令来维持秩序,南京的飞机也不来了,各大公馆的地洞也都停了工。人家一停工,铁锁和两三个还没有走了的同行也没有事了,便不得不作回家的计划。
  这天铁锁和两个同来的同行,商议回家之事。听说路上很不好行动,庞炳勋部驻沁县,孙殿英部驻晋城,到处有些散兵,说是查路,可是查出钱来就拿走了。他们每人都赚下一百多元山西票,虽说一元只能顶五毛,可是就算五十元钱,在一个当匠人的看起来,也是很大一笔款,自然舍不得丢了。好在他们都是木匠,想出个很好的藏钱办法,就是把合缝用的长刨子挖成空的,把票子塞进去再把枣木底板钉上。他们准备第二天起程,这天就先把票子这样藏了。第二天一早,三个人打好行李,就上了路。走到新南门口,铁锁又想起他那双鞋仍然丢在会馆,鞋还有个半新,丢了也很可惜,就和两个同行商议,请他等一等,自己跑回去取。
  这两位同行,给他看着行李,等了差不多一点钟,也不见他来。一辆汽车开出来了,他两人把行李替他往一边搬了一搬。又等了一会,他和另一个人相跟着来了,一边走,一边向他两人道:"等急了吧?真倒霉!鞋也没有找见,又听了一回差!"两个人问他出了什么事,他说,"春喜去大同取行李回来了,和好多人趁秘书长送亲戚的汽车回去,叫我给人家往车上搬箱子!"有个同行也认得春喜,问他道:"他在大同做什么来?有什么箱子?"铁锁道:"听说在什么统税局。这些人会发财,三四口箱子都很重。"那个同行向他开玩笑道:"你跟他是一村人,还不能叫他的汽车捎上你?"铁锁道:"一百年也轮不着捎咱呀!"随手指着同来的那个人道:"像这位先生,成天在他们公馆里跑,都挤不上啦!"他两个同行看同他来的那个人,长脖子,穿着件黑袍,上面罩着件灰大衫,戴着礼帽,提着个绿绒手提箱。这人就是当日在五爷公馆里的那个鸭脖子,他见铁锁说他挤不上,认为不光荣,便解释道:"挤不上,他们人太多了!到路上要个差也一样,不过走慢一点。"他特别说明他可以要差,来保持他的身份。铁锁在太原住了几个月,也学得点世故,便向鸭脖子道:"先生,我们也想沾沾你的光!听说路上不好走,一路跟你相跟上许就不要紧了吧?"鸭脖子道:"山西的机关部队都有熟人,碰上他们自然可以;要碰上外省的客军,就难说话了,我恐怕只能顾住我。"说着强笑了一笑。
  他们就这样相跟着上了路。走了不多远,有个差徭局,鸭脖子要了一头毛驴骑着,他们三个人挑着行李跟在后边。
  鸭脖子要的是短差,十里八里就要换一次,走了四五天才到分水岭。一路上虽然是遇到几个查路的,见了鸭脖子果然客气一点,随便看看护照就放过去了。他们三个说是跟鸭脖子一行,也没有怎么被检查。过了分水岭,有一次又遇到两个查路兵,虽然也是山西的,情形和前几次有些不同,把他们三个人的行李抖开,每一件衣服都捏揣过一遍,幸而他们的票子藏得好,没有被寻出来。检查到了铁锁那身军服,铁锁吃了一惊,可是人家也没有追究。后来把鸭脖子的手提箱打开,把二十块现洋给检查走了。
  这一次以后,他们发现鸭脖子并不抵事,跟他一道走徒磨工夫;有心前边走,又不好意思,只好仍跟他走在一起。快到一个叫"崔店"的村子,又碰上查路的,远远用手枪指着喊道:"站住!"四个人又吓了一跳。站住一看,那个喊"站住"的正是小喜,还有两个穿军服的离得比较远一点。小喜一看鸭脖子,笑道:"是你呀!"又向铁锁道:"你也回去?"铁锁答应着,只见小喜回头向那两个穿军服的道:"自己人自己人!"又向鸭脖子道:"天也黑了,咱们住一块吧!"鸭脖子道:"住哪里?"小喜道:"咱们就住崔店!"又向那两个穿军服的道:"路上也没人了,拿咱们的行李,咱们也走吧!"说了他便和那两个人跑到一块大石头后边,每人背出一个大包袱来。七个人相跟着来到崔店,天已大黑了。小喜走在前面,找到一家店门口,叫开门,向掌柜下命令道:"找个干净房子!"掌柜看了看他,惹不起;又看了看铁锁他们三个道:"你们都是一事吗?"铁锁道:"我们三个是当匠人的!"掌柜便点着灯把小喜他们四人引到正房,又把铁锁他们三个另引到一个房子里。

  他们四个人,高喊低叫,要吃这个要吃那个,崔店是个小地方,掌柜一时应酬不来,挨了许多骂,最后找了几个鸡蛋,给他们做的是炒鸡蛋拉面。打发他们吃过以后,才给铁锁他们三个坐上锅做米饭。赶他们三个吃罢饭,天已经半夜了。
  他们三个人住的房子,和正房相隔不远,睡了之后,可以听到正房屋里谈话。他们听得鸭脖子诉说他今天怎样丢了二十块现洋,小喜说:"不要紧,明天可以随便拿些花。"鸭脖子说:"不算话,带多少也不行!听说沁县到晋城一带都查得很紧!"小喜说:"我也要回去。明天跟我相跟上,就没有人查了。"铁锁一个同行听到这里,悄悄向铁锁道:"你听!小喜明天也回去。咱明天跟他相跟上,也许比那个鸭脖子强,因为他穿的军衣,况且又是做那一行的。"铁锁也悄悄道:"跟他相跟上,应酬查路的那一伙子倒是有办法,可是他们那些人我实在不想看见!"那个同行道:"咱和他相跟啦吧,又不是和他结亲啦!"铁锁一想,又有点世故气出来了。他想:今天和鸭脖子相跟还不是一样的不舒服,可是到底还相跟了,就随和些也好。况且自己又曾给小喜当过一个月勤务,就以这点关系,说出来他也不至于不应允。这样一想,他也就觉着无可无不可了。
  第二天早晨,铁锁他们三个起了一个早,先坐锅做饭,吃着饭,正房里那四个才起来洗脸。一会,听着他们吵起来。小喜说:"有福大家享,你们也不能净得现洋,把山西票一齐推给我!"另一个河南口音的道:"这也没有叫你吃了亏。我不过觉着你是山西人,拿上山西票子总还能成个钱,叫我带回河南去有个鸡巴啥用处?把这些衣服都归了你,还不值几百元吗?"小喜道:"咱们也相处了个把月,也走了几百里路,咱姓李的没有对不起朋友的地方吧?如今你们拿上两千多现货,几十个金戒指,拿一堆破山西票跟几包破衣裳来抵我,你们自己看像话不像话?有福大家享,有事大家当,难道我姓李的不是跟你们一样冒着性命呀?"另一个河南口音道:"老李!不要讲了!咱们上场来都是朋友,好合不如好散!这戒指你随便拿上些!山西票要你被屈接住!来!再拿上二百现的!"正说着,掌柜把炒蒸馍端上去,几个人便不吵了,吃起饭来。吃完了饭,那两个穿军服的扛着沉沉两包东西,很客气地辞了小喜和鸭脖子走了。他两个也不远送,就在正房门口一点头,然后回去收拾他们的行李。
  就在这时候,铁锁的两个同行催着铁锁,叫去跟小喜交涉相跟的事,铁锁便去了。他一进到正房,见炕上堆着一大堆山西票子,两包现洋,一大把金戒指,两三大包衣服。小喜正在那里折衣服,见他进去了,便向他道:"你还没有走?"鸭脖子也那样问,铁锁一一答应罢了,便向他道:"听说路上很不好走,想跟你相跟上沾个光,可以不可以?"小喜正在兴头上,笑嘻嘻答道:"行!相跟着吧!没有一点事!"铁锁见他答应了,也没有更多的话跟他说,站在那里看他折衣服。他见铁锁闲着,便指着那些衣服道:"你给我整理一下吧!整理妥包好!"铁锁悔不该不马上出去,只好给他整理。鸭脖子问小喜道:"你从前认得他?"小喜道:"这是我的勤务兵!跟我是一个村子里人。"他已经把衣服推给铁锁整理,自己便去整理炕上的银钱。他把票子整成一迭一迭的,拿起一迭来,大概有一二百元,递给鸭脖子道:"你昨天不是把钱丢了吗?花吧!"鸭脖子还谦让着,小喜道:"给你!这些乱年头,抓到手大家花了就算了。"说着把票子往鸭脖子的怀里一塞,鸭脖子也就接受下了。小喜回头又向铁锁道:"你那身军服还在不在?"铁锁只当他是向自己要那身衣服,便答道:"在!一会我给你去取!不过参谋长却没有给我发过饷。"小喜道:"不是跟你要。你还把它穿上,还算我的勤务兵,这样子到路上更好行动。行李也不用你挑,到差徭局要得差来可以给你捎上。"铁锁道:"我还相跟着两个人啦!"小喜道:"不要紧!就说都是我带的人!"

  一会,行李都打好了,铁锁出来和两个同行说明,又把那身单军服套在棉衣外边,铁锁给小喜挑着包袱,五个人相跟着出了店,往差徭局来。小喜南腔北调向办差的道:"拨两个牲口三个民伕!"办差的隔窗向外一看道:"怎么木匠也要差?"小喜道:"真他妈的土包子!军队就不带木匠?"铁锁的两个同行在窗外道:"我们自己挑着吧!"小喜向窗外看了他们一眼道:"你们就自己挑着!"又向办差的道:"那就两个牲口一个民伕吧!"办差的拨了差,小喜和鸭脖子上了驴,赶驴的和铁锁两个人跟着,民伕把铁锁的行李和小喜的包袱捆在一处担着,铁锁的两个同行自己担着行李跟着,一大串七个人两个牲口便又从崔店出发了。
  小喜的包袱很重,民伕一路直发喘。铁锁本来不想把自己的行李给民伕加上,可是既然算小喜的勤务,又没法不听小喜的指挥。后来上了个坡,铁锁见民伕喘得很厉害,便赶到他身边道:"担累了?我给你担一会!"民伕道:"好老总!可不敢叫你担!"铁锁道:"这怕啥?我能担!"说着就去接担子。民伕连说不敢,赶驴的抢着跑过来道:"不敢不敢!我给他担一会!"说着便接住担在自己肩上。民伕叹了口气道:"唉!好老总!像你老总这样好的人可真少!"赶驴的也说:"真少!可有那些人,给你担?不打就够好!"
  正说话间,前边又有了查路的--一个兵正搜查两个生意人的包袱,见小喜他们走近了,向那两个生意人说了声"包起吧",全溜开了。小喜在驴上看得清楚,就故意喝道:"站住!哪一部分?"吓得那个兵,加快了脚步,头也不回便跑了。民伕问那两个生意人道:"没有拿走什么吧?"生意人说,"没有",并且又向小喜点头道:"谢谢老总!不是碰上你就坏了!"小喜在驴上摇头道:"没有什么。他妈的,好大胆,青天白日就截路抢人啦!"那个赶驴的只当小喜不知道这种情形,便担着担子抢了几步向他道:"好老总,这不算稀罕!这条路一天还不知道出几回这种事啦!"铁锁在他背后光想笑也不敢笑出来,暗暗想道:"你还要给他讲?你给他担的那些包袱,还不是那样查路查来的!"
  铁锁自从又穿上军服,觉着又倒了霉:一路上端水端饭问路换差……又都成了自己的事,小喜和鸭脖子骑着牲口专管指挥。他虽然觉着后悔,却也想不出摆脱办法,又只好这样相跟着走。
  过了沁县,路平了,毛驴换成了骡车,走起来比以前痛快了好多。过屯留城的那一天,下了一次雪,有泥水的地方,车不好走。有一次,要过一个土沟,骡子拉不过去,站住了。赶车的请他们下车,小喜和鸭脖子看见下去就要踏着泥走,不愿意,硬叫他赶。他打了骡子两鞭,骡子纵了一下,可是车轮陷得很深,仍拉不动,小喜道:"你们这些支差的干的是什么?连个牲口也赶不了!"赶车的央告道:"老总,实在赶不过去呀!"小喜喝道:"你捣蛋,我揍你!"又向铁锁下命令道:"给我揍他!"铁锁从来没有打过人,况且见赶车的并非捣蛋,除没有揍他,反来帮他推车,可是也推不动。赶车的仍然央告他两人下车,小喜夺出鞭子照耳门打了他一鞭杆。赶车的用手去摸耳朵,第二下又打在他手上。手也破了,耳朵也破了,眼泪直往下流,用手擦擦泪,又抹了一脸血。铁锁和他两个同行看见这种情形,十分伤心,可是也没法挽救。人也打了,车仍是赶不动,结果还是赶车的背着鸭脖子,铁锁背着小喜送过去,然后才回来赶空车。

  这天晚上住在鲍店镇,铁锁向他两个同行悄悄说:"明天咱们不跟他相跟吧!咱真看不惯那些事!"他两个同行也十分赞成,都说:"哪怕土匪把咱抢了,咱也不跟他相跟了。"吃过饭以后,铁锁向小喜说他们三个人要走山路回去,小喜向鸭脖子道:"要是那样,你明天就也穿军衣吧!"又向铁锁道:"那也可以,你就把军衣脱下来给他!"铁锁这时只求得能分手就好,因此便把一个月工夫换来的一身单军服脱下交给他们,第二天彼此就分手了。
  春喜是一路汽车坐到家了。小喜是一路官差送到家了。铁锁啦?几天山路也跑到家了,虽然还碰到过一次查路的,不过票子藏得好,没有失了。
  山西票子越来越跌价,只能顶两毛钱了。小喜存的山西票,跑到晋城军队上贩成土;铁锁不会干这一套,看着票子往下跌,干急没办法。又迟了多长时候,听说阎锡山又回太原当绥靖主任去了,票子又回涨到两毛五。这时正是阴历年关,福顺昌掌柜王安福以为老阎既然又回太原,票子一定还要上涨,因此就放手接票--讨账也是山西票,卖货也是山西票。这时候,铁锁的一百来元山西票本来很容易推出手,不过他见王安福放手接票子,也以为票子还要涨,舍不得往外推,只拿出十几元来在福顺昌买了一点过年用的零碎东西。不料过了年,公事下来了,山西票子二十元抵一元,王安福自然是大晦气,铁锁更是哭笑不得,半年的气力白费了。
  后来铁锁的票子,出了一次粮秣借款就出完了。这粮秣借款是在这以前没有过的摊派;不打仗了,外省的军队驻在山西不走,饭总要吃,阎锡山每隔两个月便给他们收一次粮秣借款,每次每一两粮银收七元五。铁锁是外来户,外来户买下的地当然粮银很重,虽然只剩下五亩沙板地,却纳的是上地粮,银数是五钱七分六,每次粮秣借款该出现洋四元三毛二,合成山西票就得出八十六元四。
  自从派出粮秣借款以后,不止铁锁出不起,除了李如珍春喜等几家财主以外,差不多都出不起。小毛是闾长,因为过了期收不起款来,偷跑了。不断有散兵到村找闾长,谁也不想当,本地户一捏弄,就把铁锁选成了闾长。铁锁自戴上这顶愁帽子之后,地也顾不得上,匠人也顾不得当,连明带夜忙着给人家收款。在这时,阎锡山发下官土①来,在乡下也由闾长卖。像李如珍那些吸家,可以在小喜那里成总买私土;只有破了产的光杆烟鬼,每次只买一分半分,小喜不愿支应,才找闾长买官土。按当时习惯,买官土要用现钱,不过这在别的闾里可以,铁锁这些外来户,不赊给谁怕得罪谁,赊出去账又难讨,因此除了收粮秣借款以外还要讨官土账。借款也不易收,土账也不易讨,自己要出的款也没来路;上边借款要得紧了,就把卖官土钱缴了借款;官土钱要得紧了,又把收起来的借款顶了官土钱;两样钱都不现成,上边不论要着哪一样,就到福顺昌先借几块钱缴上。这样子差不多有年把工夫,客军走了,地方上又稍稍平静了一点,小毛看见闾长又可以当了,和李如珍商量了一下,把铁锁的闾长换了,仍旧换成小毛。铁锁把闾长一交代,净欠下福顺昌四十多元借款,算起来有些在自己身上有些在烟鬼们身上,数目也还能碰个差不多,只是没有一个现钱,结果又托着杨三奎和修福老汉去跟福顺昌掌柜王安福商量了一下,给人家写了一张文书。
  ①官土又叫"戒烟药饼",不过那只是官家那样叫,老百姓都叫"官土"。
或许您还会喜欢:
呼兰河传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序作者:茅盾1今年四月,第三次到香港,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从我在重庆决定了要绕这么一个圈子回上海的时候起,我的心怀总有点儿矛盾和抑悒,——我决定了这么走,可又怕这么走,我怕香港会引起我的一些回忆,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点击阅读]
士兵突击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今天是我当兵的四年八个月零八天,我想我可能要死了。我并不太懂他们所说的荣誉。我不是一个好军人。我只是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我当了四年八个月零八天的兵,最后的几天,我来到了这个地方。这里绝对没有仁慈,因为这里允许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被流弹击中死亡是合理的,因自然条件恶劣死亡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代表敌人,指望敌人仁慈的军人不如后悔自己的出生……我很遗憾,我遇上的甚至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点击阅读]
天使街23号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序幕太阳一点一点落下去。天空中的暮霭,只残留一片灰褐色*的微光,照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映出光明最后的告别。阵阵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天使街23号的方向游荡。整个天使街笼罩在浓密的树-阴-下,显得无比的萧条和凄凉。一个消瘦的身影呆呆地蜷缩在神秘井边,一动不动。时间一点一点流逝,树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成一体,大地慢慢被爬上半空的月亮映上了银灰色*。 [点击阅读]
孤独六讲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我写过一篇小说叫「因為孤独的缘故」,后来成為一本小说集的书名。2002年联合文学举办一个活动,以「孤独」為主题,邀我作了六场演讲,分别是:情慾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和暴力孤独。我可以孤独吗?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慾只是无可奈何的佔有。 [点击阅读]
守望的距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迄今为止,我的散文出过不同的版本和选本。其中,有三种是按时间顺序的完整结集,即:东方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的《守望的距离》,收集了1983年至1995年4月的散文;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的《各自的朝圣路》,收集了1995年4月至1998年的散文;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安静》,收集了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 [点击阅读]
少年天子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少年天子》描写了大清进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及他与皇贵妃乌云珠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描写了围绕着汉化改革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斗争。皇太极去世后,6岁的顺治继位成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是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为了摆脱满族游牧民族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的素质,顺治潜心钻研汉族的文化来丰富自己,巩固大清江山。 [点击阅读]
智齿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自从梁功辰换了那把硬度偏高的牙刷后,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虽然用度日如年来形容有夸张的嫌疑,毕竟梁功辰一天只刷两次牙。但他每次刷牙时,我都极力躲闪,那牙刷分明是砂纸,每当那再硬一点儿就完全有资格被称之为“针”的刷毛接触我时,我都比较痛苦,像受刑。我是一颗智齿,梁功辰的智齿。从你的牙齿中缝往两边数,第8颗是智齿。也许你会说,智齿和盲肠一样,是人身上多余的东西。 [点击阅读]
狼烟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上午的颐和园门外,有两位大学生跳下了脚驴,跟两名赶驴的脚夫挥了挥手,说了声:“下午见!”就直奔票房,去打门票。两名脚夫将两头脚驴拴到不远处的绿柳浓荫下,从腰带上抽出七寸韭镰,到远处的青纱帐中,割了两大抱鲜嫩的青草,抱来喂驴。然后,二人又到小饭摊上打尖;匆匆吃了几卷煎饼卷大葱,喝了两大碗小米水饭,便又回到拴驴的柳荫下。 [点击阅读]
王朔《过把瘾就死》
作者:王朔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杜梅就像一件兵器,一柄关羽关老爷手中的那种极为华丽锋利无比的大刀——这是她给我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她向我提出结婚申请时,我们已经做了半年毫不含糊的朋友。其间经过无数的考验,最无耻最肆无忌惮的挑拨者也放弃了离间我们关系的企图。可以说这种关系是牢不可破和坚如磐石的,就像没有及时换药的伤口纱布和血痂粘在一起一样,任何揭开它的小心翼翼的行为都将引起撕皮裂肉的痛楚。 [点击阅读]
皮皮鲁和活车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我不信。我不能不信。我的汽车活了。我的那辆牌照号M7562的金羊牌汽车是活车。国内开车族没有不知照金羊牌小轿车的。这种轿车外形美观,乘坐舒适。特别令驾驶员青睐的是它的操作系统几乎是完美已无缺的,灵活,可靠,值得信赖。难怪金羊牌轿车的广告是这样说的:金羊牌轿车。坐车的是老板。开车的也是老板。拥有一辆金羊牌轿车是我多年的夙愿。当然,它的价格对于我这样的靠工资吃饭的职员来说,令人望而却步。 [点击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冰心在给《穆斯林的葬礼》写国际版的序言时,她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几乎对穆斯林一无所知。看过之后,我深深赞同这点,我缺乏对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哪怕是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当然,穆斯林和回族仅仅是小说的故事背景,要想真正理解民族和宗教,还是要看一些专门的书。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点击阅读]
纸醉金迷
作者:佚名
章节:72 人气:2
摘要:民国三十四年春季,黔南反攻成功。接着盟军在菲律宾的逐步进展,大家都相信"最后胜利必属于我"这句话,百分之百可以兑现。本来这张支票,已是在七年前所开的,反正是认为一张画饼,于今兑现有期了,那份儿乐观,比初接这张支票时候的忧疑心情,不知道相距几千万里,大后方是充满了一番喜气。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也有人在报上看到胜利消息频来,反是增加几分不快的。最显明的例子,就是游击商人。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