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裸冬 - 四 突出重围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大峡谷上空传来轰鸣声,一架轻型飞机降低高度俯冲下来。拜乡桦介躲在经过伪装的车后观察,那是一架双发飞机。隆隆声很快充斥了整个谷地,双发飞机在被它扬起的蒙蒙尘土中着陆了。在距离汽车五十米开外,飞机停止了滑行。阿布德·默坎和红,还有三名护卫跳下飞机。这时约翰·洛克菲尔德从一块岩石背后站起来大声喊道:“默坎!哈桑·马哈巴什在我们手里,快把白骨红放了,我们把哈桑还给你。我们是全副武装,机枪和手榴弹样样齐全,不要顽抗了!”马哈巴什也站了起来:“阿布德兄弟,是我呀!快把那个女人放了吧,要不,我就没命了!你也跑不了。工地被破坏了,没有别的办法!”“我最后说一遍,默坎,你想找死吗?”拜乡推开马哈巴什,对方慌忙挟持着红,挤作一团。过了好一会儿,默坎回答道:“好吧,交换人质。让他们两人同时往回走。”默坎和三名护卫躲进飞机肚皮底下,红开始向这边走来。“你可以走了。”“明白、明白。”马哈巴什一面点头,一面跳下堆满碎石的坡面。拜乡紧紧注视着红,她和马哈巴什擦肩而过。“赢了!”洛克菲尔德把手搭在拜乡肩上,“到底把太太救回来了!你死我活斗了这么久,拜乡,我们总算赢了!”“多亏你相助。……”拜乡顾不上回答奔下石坡,伸臂把迎面跑来的红紧紧搂在怀里。两人默默无语,只是紧紧地拥抱。红抬头凝视着拜乡,泪如泉涌。拜乡扶着红的肩膀,返回汽车。“你好!”洛克菲尔德匆匆向红道了声初次见面的问候,随即一个漂亮的投掷动作,扔出了手榴弹。默坎等人拼命往飞机底下钻,手榴弹落在距飞机数米开外,咣地一声巨响,起落架轮胎被炸飞了。“默坎,快出来投降!留你一条活命还有用处。再不出来可就要炸飞机啦!”洛克菲尔德叫道。彻底胜利了!默坎只有死路一条,除非乖乖投降。拜乡想把汽车绕到飞机尾部,然后再扔出手榴弹炸坏发动机,那么这架飞机就报废了。“不要再打了!”红拽住丈夫用日语喊道。“怎么?”“赶快逃吧,克格勃就要来了!”“克格勃?”“驻在阿富汗的克格勃要来包皮皮围这里。来不及了,快逃吧!”“洛克菲尔德,快上车!克格勃介入了!”拜乡握紧方向盘。“克格勃?”“是的,我们中了圈套了!”汽车把碎石轧得四下飞溅,一溜烟冲下冲坡,超速冲向涸谷出口。“默坎知道你们在这里等他。”红改用英语对众人大声说,“双发飞机在喀布尔加油时,默坎得到了这个情报。”原来设在土耳汗办事处的那个无线电通信机收听到拜乡等人占领工地的战斗了,于是他们立即同马哈巴什在伊朗的大本营取得了联系,情报转送到了默坎手里。可是默坎还是飞来了,因为他担心如果不把红交换回去,马哈巴什会被处死。他也想到在人质交换以后,再把红夺回去。所以,默坎向占领阿富汗的苏联边防部从求援,苏联边防部队划归克格勃指挥。“奇怪,克格勃为什么要帮助默坎?”汽车在土丘中奔突,洛克菲尔德如在雾中。“默坎加入克格勃了。”“在什么地方?”“列宁格勒。”“这么说,是从挪威……”“是的,是被克格勃引渡过去的。”红神情紧张地注视着土丘深处。本来,默坎在卑尔根郊外别墅已陷入绝境。转瞬之间,一架黑色武装直升机飞来,一面扫荡拜乡一行,一面放下一个人来。那人对默坎和红说,微型胶卷在红身上,只要交出它,就把你们救出挪威。红装微型胶卷的小首饰盒已被默坎夺去,默坎和红因此而被直升机送到了波罗的海。一艘货船早已等候在地中海,默坎和红又被送到船上,关在一间舱室里。货船开往苏联拉脱维亚共和国首都里加。两人在里加又被送上飞机载到了列宁格勒。克格勃把两人分开进行了严格的甄别,甚至还使用了特种药物。默坎把自己所知的一切都招供了,红也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吐露干净。到了第四天,红又被送到默坎那里,两人再次登上喷气引擎飞机被送到了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巴库,然后改乘高速快艇到里海。在里海,马哈巴什的船迎接了他们。默坎说,他已经宣誓效忠克格勒,当上特务了。这只无家可归的野狗,只好乞求克格勒的庇护。克格勃方面庇护默坎当然有利可图,但是他们的主要兴趣强烈表现在对马哈巴什H·A公司的关注上。默坎没有说出其中原因,但是红心里明白,默坎把马哈巴什出卖给克格勃了。隧道的开凿工程正在进行,只要等到挖通了洞窟,完全证实了能使记忆回溯的瘴气之后,克格勃操纵的边防部队就要来接收这个公司,凡从事这项工程的一切人员,包皮皮括马哈巴什本人在内。都将被押送苏联,关进劳改集中营。默坎和苏联人达成了这样一笔秘密交易!可资征明的是,在喀布尔机场,当上特务的默坎同驻扎在喀布尔郊外的贾拉勒阿巴德的克格勃边防部队进行了联络,要求增派一营苏军前去保护他们。贾拉勒阿巴德距离开伯尔山口不过八十公里之遥,一营苏军一个多小时即可赶来。双发飞机就是踩着这个钟点从喀布尔出发的。所以,一旦人质交换完毕,也就会有苏联边防部队的影子出现了。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默坎受命一定要救出马哈巴什。因为现在尚不清楚开掘中的洞窟是否就是那个要找的洞窟,存在着错误挖掘的可能性。如果有误,还得依靠这个着魔似地死抱着记忆回溯的马哈巴什另寻新洞。“他们来了!”红痛苦地喊叫道。她看见车前方约一公里处突然涌起一片红云,载着整整一营苏军的机动车辆一字摆开,夹裹着戈壁烟尘滚滚开来。克格勃对默坎提供的关予彩绣纹锦的情况饶有兴趣。如果记忆回溯确有其事,到时候就让红站在紫气中,回到三千年前去,以便把彩绣纹锦的技术取回来。所以,克格勃不仅仅是想证实一下记忆可以回溯,更想单方面垄断彩绣纹锦技术。……一旦被包皮皮围,红将重新落入默坎手中。从此恐怕再也不会有人搭救她了,因为克格勃的部队看守着默坎。洛克菲尔德大声喊道:“快掉头开,他们不敢开火,因为太太在车上。加油开,开到发动机烧坏为止!”“不行了,太晚了!”红绝望地哭泣起来。历经苦难,终于回到了丈夫怀抱,想不到这只是片刻团圆,马上又要生离死别了,从此将永远沦为女奴,丈夫他们也将被毫不留情地处死。“夏尔,我说,准备吧!”往哪里撤,也是一片开阔的戈壁。“堂本,是得准备了。”“快卧倒!”洛克菲尔德昕到了炮弹出膛声,忙呼众人趴下身子。炮弹一发接一发落在车前五百米处,浓烟遮住了前方的一切。“他妈的!”洛克菲尔德怒吼道,“大家都把机枪举起来,装作要投降的样子,等他们靠近了狠狠地打!我和桦介扔手榴弹。反正不管怎么逃,也要被他们杀光,不如索性和他们拼了!杀一个够本,杀得越多越好!”“看来只能和他们拼了。”拜乡停住车子。一O五毫米榴弹炮再次炸开。“红,你快下车躲躲!”“不,死也要死在一起!不能让他们再把我抓走!”红也毅然握起一挺轻机枪。“好吧,挨着我近点儿……”亚那姆·达塔利突然出人意料地开口了:“别停车,快往前开呀!”“跑不了啦,亚那姆!”“不,前面那座废墟有洞窟,从来没有人敢进去。说是谁活着进去,谁死着出来,也不清楚洞子通到什么地方。不过,洞口就在那……”“哪个地方?”拜乡一面起动汽车一面问道。“左前方两公里。”“就往里躲吧!哪怕不能活着出来,也比让俄国佬打死强!”堂本嘟嘟哝哝地拿出威士忌。阻挡性炮击在前方筑起一道火墙,四轮驱动车在弥漫的硝烟中横冲直撞。“亚那姆,那是什么人的废墟?”堂本把酒瓶递给夏尔。“不知道,据说自古就有了,是穴居时代留下来的。”“怎么知道是自古就有的?”“我爷爷亲口告诉我,说那是个死亡废墟,所以我们帕坦族的人谁也不敢靠近。”“去过洞口吗?”“往里边瞧过一回。”“只要是穴居时代的洞子,就用不着害怕了。”堂本又从夏尔手中拿过酒瓶。浓烟和尘土筑成的弹幕被抛到了车后,几十辆装甲车一面继续吐着炮弹,一面逼近过来。“给我来上一口!”洛克菲尔德从堂本手中接过瓶子,呷了一口,又用衣袖拭了拭瓶口,递给红:“太太也来一点儿?”红正握着轻机枪,面色煞白。她没有接受酒。机关炮朝向汽车四周进行威胁性射击,只是由于对方不打算杀死红,才未对准汽车直接发射。“不好,堂本你看!”夏尔惊慌叫嚷道。三辆外型很象美军吉普的苏制嘎斯车从背后赶来,相距不到二百米了。看来是拜乡的停车耽搁了时间。“教授,看来得收拾他们!”洛克菲尔德按住口口声声骂着混蛋、操起机枪的堂本,自己移到车后,捅破后窗玻璃。子弹向后扫去,当枪弹打光了之后,三辆嘎斯车全都翻倒在地了。后面的装甲车见状,立即来了个一O五毫米炮弹齐射,弹头的落点距离汽车更近了。车上的人全都伏下身子,不敢抬头。拜乡握着方向盘不撒手,车门、车罩和散热水箱都中了弹片,水箱温度计一下升到了沸点。爆炸声震耳欲聋,响成一片。可是汽车再也无法开动了,轮胎被打破了好几处。“下车!别忘了带上背囊和机枪!”拜乡叫着跳下汽车。“这边走,马上就到了。”亚那姆在头里带路。拜乡拉着红的手跟在后面跑。“别慢慢吞吞的,教授!不要等死啊!”洛克菲尔德边跑边回头嚷。堂本和夏尔气喘吁吁地跑在最后。“我说,夏尔,真想来一支兴奋剂哪!”“胡闹!”亚那姆第一个爬进了那个洞穴。在裸露着岩石的斜坡上横穿着一个仅容一人钻进的洞口,拜乡把红推进洞去,又协同洛克菲尔德把跌跌爬爬赶上来的堂本和夏尔也塞了进去,然后,两人也钻进了洞子。炮弹打来,震撼着洞窟。几发炮弹落在岩石上,巨石崩塌,堵住了洞口。接着,洞窟顶部的一块磬石也被震落了。炮弹仍一个劲儿地向着岩石山坡倾泻下来。克格勃眼看着拜乡等人逃进洞窟,也就放弃了保留红的念头,一心想把他们全部炸死。无数炮弹接连不断地落到洞口附近。裸冬
或许您还会喜欢:
尼罗河上的惨案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1)“林内特·里奇维!”“就是她!”伯纳比先生说。这位先生是“三王冠”旅馆的老板。他用手肘推推他的同伴。这两个人乡巴佬似的睁大眼睛盯着,嘴巴微微张开。一辆深红色的劳斯莱斯停在邮局门口。一个女孩跳下汽车,她没戴帽子,穿一件看起来很普通(只是看起来)的上衣。 [点击阅读]
百年孤独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点击阅读]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1:有产业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你可以回答这些奴隶是我们的。——《威尼斯商人》第一章老乔里恩家的茶会碰到福尔赛家有喜庆的事情,那些有资格去参加的人都曾看见过那种中上层人家的华妆盛服,不但看了开心,也增长见识。可是,在这些荣幸的人里面,如果哪一个具有心理分析能力的话(这种能力毫无金钱价值,因而照理不受到福尔赛家人的重视),就会看出这些场面不但只是好看,也说明一个没有被人注意到的社会问题。 [点击阅读]
中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泰戈尔短篇小说浅谈——黄志坤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obindranathTagore,1861.5.7——1941.8.7)是一位驰名世界的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人们留下了50多部清新隽永的诗集,10余部脍炙人口的中、长篇小说,90多篇绚丽多采的短篇小说,40余个寓意深刻的剧本,以及大量的故事、散文、论著、游记、书简等著作。 [点击阅读]
名人传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又称三大英雄传。《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点击阅读]
理智与情感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2
摘要:【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点击阅读]
霍比特人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在地底洞穴中住着一名哈比人。这可不是那种又脏又臭又湿,长满了小虫,满是腐败气味的洞穴;但是,它也并非是那种空旷多沙、了无生气、没有家具的无聊洞穴。这是个哈比人居住的洞穴,也是舒舒服服的同义词。这座洞穴有个像是舷窗般浑圆、漆成绿色的大门,在正中央有个黄色的闪亮门把。 [点击阅读]
猎奇的后果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他是一个过于无聊而又喜好猎奇的人。据说有个侦探小说家(他就是因为大无聊才开始看世上惟一刺激的东西——侦探小说的)曾担心地指出,总是沉迷在血腥的犯罪案中,最终会无法满足于小说,而走上真正的犯罪道路,比如说犯下杀人罪等等。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就确确实实做了那位侦探小说家所担心的事情。由于猎奇心理作祟,最终犯下了可怕的罪行。猎奇之徒啊,你们千万不要走得太远。这个故事就是你们最好的前车之鉴。 [点击阅读]
绿里奇迹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2
摘要:这件事发生在1932年,当时的州立监狱还在冷山。当然了,还有电椅。狱中囚犯常拿电椅开玩笑,对令人恐惧却又摆脱不掉的东西,大家总喜欢如此地取笑一番。他们管它叫“电伙计”,或者叫“大榨汁机”。大伙谈论电费单,谈论那年秋天监狱长穆尔斯不得不自己做感恩节晚餐,因为他妻子梅琳达病得没法做饭了。不过,对于那些真得要坐到电椅上的人,这些玩笑很快就不合时宜了。 [点击阅读]
黑暗塔首曲·枪侠
作者:佚名
章节:68 人气:2
摘要:“对我来说,最佳的效果是读者在阅读我的小说时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去。”——斯蒂芬·金金用他那魔鬼般的手指一拨,所有紧绷的心弦都为之轰响,在一阵惊悸又一阵心跳中,带你进入颤栗的深渊……让我们开宗明义:如果还有谁不知道这斯的为何方怪物, [点击阅读]
傲慢与偏见
作者:佚名
章节:70 人气:2
摘要:简·奥斯汀(Jane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 [点击阅读]
名士风流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柳鸣九文学的作用在于向别人展示作家自己所看待的世界。这部小说的一个人物曾经这样认为:“为什么不动笔创作一部时间与地点明确、而且具有一定意义的小说呢?叙述一个当今的故事,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忧虑,发现自己的问题,既不去揭示什么,也不去鼓动什么,仅仅作为一个见证。”这个人物这样思忖着。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