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弥尔顿的诗歌 - 走出地狱──纪念诗人弥尔顿四百周年冥诞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文/傅正明《联合报》,2008年12月29日大自然女神的第三位诗人宠儿在《题弥尔顿画像》(Epigram on Milton)一诗中,英国诗人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对他的前辈诗人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推崇备至,在他的想像中,大自然女神为了塑造弥尔顿,已经穷尽了她的创造力,只好把希腊荷马的「思想的崇高」与罗马诗人维吉尔的「雄浑」揉合起来,创造出她的第三位诗人宠儿弥尔顿。也有人认为,弥尔顿的诗美,仅次於莎士比亚和《圣经·雅歌》,这也许有过誉之嫌。更公正的评价,是许多批评家把弥尔顿视为继莎士比亚和乔叟之后的第三位伟大英国诗人。弥尔顿於1608年生於伦敦一个清教徒家庭,今年是这位伟大诗人冥诞四百周年纪念。英美学界文坛和图书馆有不少专题学术研讨会、纪念活动和书画展览。诗人的母校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早就把「基督学院的夫人」美名惠赠给他,彰显了弥尔顿的「雄浑」声音中温柔的一面——这是他在大学期间初试歌喉的阴柔之美。此后,人文关怀与清教徒思想相互交织,使得弥尔顿诗文充满阳刚之气。1638年,弥尔顿前往义大利旅行,亲自到当时因宣扬「日心说」而被囚的伽利略狱中探监。次年,英国内战爆发前夕,弥尔顿回国参与革命,写了大量小册子,支持国会。《论出版自由》是他反对检查制度的名着。内战爆发后,他支持克伦威尔领导的国会革命军队。王党军队败北,查理一世被处决后,他发表政论《论国王和官吏的职权》,认为政府必须经由被统治者的认可才能成立,臣民没有忍受不公正的统治的义务。1649年,弥尔顿由革命政府任命为共和国拉丁文秘书,多次起草为英国人民辩护的文章,驳斥保皇派的攻击。遗憾的是,他同时也充当了检查官的角色。由於操劳过度,弥尔顿双目失明,同时失去爱妻,接着在王政复辟时期锒铛入狱,着作被付之一炬。出狱之后,诗人隐居写作,口授完成长诗《失乐园》和《复乐园》以及诗剧《力士参孙》三部巨着。集思想家、作家、诗人、公民角色於一身弥尔顿集思想家、作家和诗人、英国公民等多重角色於一身,他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启迪人们的思想行为。在《论国王和官吏的职权》中,弥尔顿认为人们往往受制於双重暴政:「外在的习俗」和「内在的盲目」。前者可以引申出沙特的「他人即地狱」的命题,后者发展为弥尔顿自己的「自我即地狱」的命题,在《失乐园》中得到明确的表述。在这部史诗中,上帝派神子耶稣下凡布道,同时派撒旦来考验耶稣。耶稣经受了财富、肉慾、权力和荣誉的各种考验,彰显了完美的人格和顺从神意的决心。诗人把耶稣塑造为一个清教徒的典范,一个理想化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诗歌中的撒旦,同样是革命者,可是,他遭受迫害后堕落了。诗中堕落后的撒旦吟唱道:「心灵可以在天堂里造一个地狱,在地狱里造一个天堂。」他接着悲叹道:我的悲哀!无边的愤怒,无边的绝望,我要飞向哪条道路?我飞向的道路就是地狱;自我即地狱。弥尔顿的寓意在於:封建贵族的打压和资产阶级自身的道德堕落,导致革命失败,而只有正义和理想,才是人类幸福的指望。自我之所以成为地狱,是因为自我堕落了,自我阉割了,甚至甘於沉溺在「暴君的地牢」中,只有赢得革命才有出路,才有拯救的可能。未接触佛教,箴言却往往与佛学相通弥尔顿似乎没有接触过东方的佛教文化,但他的箴言往往与佛学相通。他眼中的「双重暴政」,相当於佛家所说的「外魔」和「内魔」。「法不孤生,依缘而起」,「外魔」就是这样一个共生缘起的网路。弥尔顿说:「我是我所遇见的一切事物的一部分。」表明他无法摆脱这个外在的网路。「内魔」的「我执」或「无明」造成的「心狱」,是「入邪道法」,而「天堂」、「净土」,同样是我们自造的心净的境界。因此,走出地狱,既是入世关怀社会的过程,也是出世破除「我执」的过程。作为主张共和的政治家,弥尔顿参与的那场革命失败了,但在道义上,革命最终并没有失败。在《失乐园》中,诗人尖锐指出:「靠暴力征服的人,征服了,但被征服者的半数成了他的敌人。」反思暴力的弥尔顿精神,伴随着英国资产阶级再次发动不流血的「光荣革命」,建立了一个君主立宪国家。作为一位英国公民,弥尔顿是公民维权运动的先行者。他笔下以「良知」为根基的「自由」、「权利」等抽象的政治哲学概念,三百多年来,在英国和西方民主国家,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确认,早已成为一项实体法的原则而得到法律的保障。因此可见,弥尔顿的启迪,不仅是政治意义上的,同时也是宗教和道德意义上的。在他眼里,「上帝的眼睛命名的第一件事,是『孤独』,其次才是『善』。」依照上帝命名的第二件事去行「善」,就能排解「孤独」。正如美国作家汤玛斯.霍华德(Thomas Howard) 所阐释的那样:「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情,就是地狱;每个人都在做上帝的事情,就是天堂。」对於那些非基督徒,只要把这里的「上帝」置换为「他人」就行,但并不因此而违背以「善」和「爱」为核心的基督教教义。换言之,以利他之心做有益於社会的事情,对那些值得你帮助的义人,那些被压迫被凌辱的弱者和贫困的穷人伸出援手,是牵引自我和他人共同走出地狱的一条途径。打开永恒宫的金钥匙弥尔顿既是社会的产儿,也是大自然的情人。他早年的抒情诗,尤其是诗人献给友人的挽歌〈利西达斯〉(Lycidas),带有浓郁的牧歌情调。他说:「大自然悬挂天空的星星,灌满永恒之油的灯盏,照亮了迷途的孤独的旅行者。」法国革命之后,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就曾在他的十四行诗〈伦敦,1802〉中认识到:「我们(英国人)是自私的人,」他因此祈求弥尔顿重新回到英国人中间,给他们以「礼貌、善德、自由和力量」。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汤玛斯.哈代也深受弥尔顿诗文的影响。由此可见,弥尔顿既启迪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回归自然」,又启迪了现实主义作家的社会批判。最后弥留人间穷困潦倒的弥尔顿,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没有懊悔。1674年,弥尔顿六十六岁那年不幸逝世,如他预言的那样:「死亡是打开永恒宫的金钥匙。」在他身后三百多年间,依照佛教的转世观念,不死的弥尔顿不断乘愿再来,伴随着世人,并将继续伴随我们前行。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今年的专题展览,题为「约翰·弥尔顿四百年:生命之外的生命」。弥尔顿的母校剑桥大学图书馆的专题展览,标题更富於诗意和禅意:「活在此时:约翰·弥尔顿1608-2008」。这里标明的弥尔顿生卒年,将在人类每一次庆祝新年来临时不断刷新。
或许您还会喜欢:
睡美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客栈的女人叮嘱江口老人说:请不要恶作剧,也不要把手指伸进昏睡的姑娘嘴里。看起来,这里称不上是一家旅馆。二楼大概只有两间客房,一间是江口和女人正在说话的八铺席宽的房间,以及贴邻的一间。狭窄的楼下,似乎没有客厅。这里没有挂出客栈的招牌。再说,这家的秘密恐怕也打不出这种招牌来吧。房子里静悄悄的。此刻,除了这个在上了锁的门前迎接江口老人之后还在说话的女人以外,别无其他人。 [点击阅读]
砂之器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剧本作者:松本清张改编:桥本忍、山田洋次翻译:叶渭渠人物表今西荣太郎新闻记者松崎吉村弘俱乐部女招待和贺英良三森警察局局长本浦秀夫三木的旧同事本浦千代吉桐原小十郎高水理惠子检验处技师田所佐知子伊势扇屋老板田所重喜伊势扇屋女佣三木谦一光座经理三木彰吉山下妙侦察处长世田谷的外科医生侦察科长世田谷的巡警西浦田警察局便衣冷饮店老板警察若叶庄女管理员岩城警察局局长警察朝日屋老板农妇酒吧女招待其他 [点击阅读]
神秘火焰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爸爸,我累了。”穿着红裤子,绿罩衫的小女孩烦躁地说,“我们还不能停下来吗?”“还不能,亲爱的。”说话的是一个高大、宽肩的男人。他穿着一件破旧。磨损了的灯芯绒夹克衫和一条普通的棕色斜纹裤,他拉着小女孩的手,飞快地走在纽约第三大街上。回头望去,那辆绿色轿车仍在跟着他们,紧靠人行道慢慢地向前爬行。“求求你,爸爸。求求你了。”他低头看看小女孩。她的脸色苍白,眼睛下面出现了黑晕。 [点击阅读]
神秘的奎恩先生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新年前夜。罗伊斯顿招待会上的大人们都聚集在大厅里。萨特思韦特先生很高兴,年轻人都去睡觉了。他不喜欢成群结队的年轻人。他认为他们乏味,不成熟,直白。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变得越来越喜欢微妙的东西。萨特思韦特先生六十二岁了——是个稍有点驼背的干瘪老头。一张奇怪的孩子似的脸,总是一副盯着人的样子。他对别人的生活有着过分强烈的兴趣。 [点击阅读]
神秘的第三者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凌晨时分,帕克-派恩先生乘坐由巴塞罗那开往马霍卡岛的汽轮在帕尔马下了船。他立刻感到了失望,旅馆全满了!供他选择的最佳住处是一间衣橱似的不透风的楼房,在市中心的一家旅馆里。从房间向下看,是旅馆的内院。帕克-派恩先生并不打算住在那里。旅馆老板对他的失望显得漠然。“你想怎么着?”他耸了耸肩,说道。如今,帕尔马名声在外,游人如织。英国人,美国人,人人都在冬天来到马霍卡。整个岛屿拥挤不堪。 [点击阅读]
神食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十九世纪中叶,在我们这个奇怪的世界上,有一类人开始变得愈来愈多。他们大都快上了年纪,被大家称为“科学家”,这个称呼颇力恰当,可是他们自己却非常下喜欢。他们对于这个称呼是如此之厌恶,以致在他们那份叫作《大自然)的有代表性的报纸里一直谨慎地避开它,好像所有的坏字眼都源出于它似的。 [点击阅读]
窄门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你们尽力从这窄门进来吧。”——《路加福音》第13章24节。我这里讲的一段经历,别人可能会写成一部书,而我倾尽全力去度过,耗掉了自己的特质,就只能极其简单地记下我的回忆。这些往事有时显得支离破碎,但我绝不想虚构点儿什么来补缀或通连:气力花在涂饰上,反而会妨害我讲述时所期望得到的最后的乐趣。 [点击阅读]
笑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维克多-雨果于一八○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诞生在法国东部伯桑松城。雨果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本是法国东部南锡一个木工的儿子,法国大革命时他是共和国军队的上尉,曾参加过意大利和西班牙战争,在拿破仑时期晋升为将级军官。雨果从童年起就在不停的旅游中度过,他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把妻子和孩子从一个驻扎地带到另一个驻扎地。 [点击阅读]
第三个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0
摘要:赫邱里?白罗坐在早餐桌上。右手边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巧克力,他一直嗜好甜食,就着这杯热巧克力喝的是一块小甜面包,配巧克最好吃了。他满意地点了点头。他跑了几家铺子才买了来的;是一家丹麦点心店,可绝对比附近那家号称法国面包房要好不知多少倍,那家根本是唬人的。他总算解了馋,肚子是惬意多了。他心中也是很安逸,或许太平静了一点。他已经完成了他的“文学巨著”,是一部评析侦探小说大师的写作。 [点击阅读]
第二十二条军规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0
摘要:约瑟夫·海勒(1923—1999)美国黑色*幽默派及荒诞派代表作家,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俄裔犹太人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空军中尉。战后进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于纽约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得到富布赖特研究基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一年。1950到1952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校任教。 [点击阅读]
等待戈多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这是一部两幕剧。第一幕,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出现在一条村路上,四野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 [点击阅读]
等待野蛮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第一章(1)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两个圆圆的小玻璃片架在他眼睛前的环形金属丝上。他是瞎子吗?如果他是个盲人想要掩饰这一点,我倒可以理解。但他并不瞎。那小圆玻璃片是暗色的,从里面看出来并不透明,但他就是能透过这样的玻璃片看过来。他告诉我,这是一种新发明的玩意儿:“它能保护眼睛,不受阳光的炫照,戴上它就不必成天眯缝着眼。也可减少头痛。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