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莫普拉 - 第26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虽然这个迅速作出的严厉判决是件极不公正的事,连最激烈反对我的人都大吃一惊,我却泰然自若地接受了这个打击。我对人世已不再留恋。我把自己的灵魂和死后名誉的恢复托付给上帝。我想,如果爱德梅去世,我将在一个更好的世界里重新找到她;如果她在我死后还活着并恢复理智,她总有一天会明白真相,那时我将作为亲切而悲痛的回忆活在她的心坎里。像我这样易怒的性格,随时会由于妨碍或冒犯我的一切而暴跳如雷,却能在生命的紧要关头,尤其在这样的场合逆来顺受,保持骄傲的沉默,连我自己也感到惊异。
  已是凌晨两点。审判持续了十四个小时。死一般的沉寂笼罩着法庭;观众像开庭时一样众多,照旧全神贯注,人们是多么喜爱看戏啊。这会儿刑事法庭上演的这出戏是阴森森的。这些穿红袍的人与威尼斯十人委员会①的委员同样脸色苍白,同样专制,同样无情;这些戴花饰的妇女犹如幽灵,经过暗淡的蜡烛光的反射,恰似在旁听席上漂浮的生命的反映,旁听席下方是些死气沉沉的教士;警卫人员的火枪在背景的阴暗处闪闪发光;可怜的中士心如刀割,跌倒在我跟前;苦修会会士暗自高兴,不知疲倦地站在栏杆旁;附近修道院的一座钟开始敲晨钟,凄凉的钟声打破法庭上空的寂静:这些都足以感动一般农妇的心,使得后排制革工人们宽大的胸膛起伏不已——
  ①14世纪的威尼斯十人委员会由贵族中选出的十名委员组成,负责国家安全,拥有极大的权力。
  突然间,正当法庭就要休会,宣布审判结束时,有个人各方面都像多瑙河流域传统的农民①——矮胖,衣衫褴褛,跣足,胡子很长,头发蓬乱,前额宽大、严峻、目光威严、阴郁——从隐隐照着人群的、变幻不定的蜡烛反光中站起,一边挺立在栏杆前,一边用粗沉的嗓音一字一顿地说道:——
  ①参阅17世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诗《多瑙河的农民》(第十一卷第七篇),该农民相貌丑陋,但神智健全,心灵伟大,尤以雄辩见长。
  “我,若望-勒乌,绰号叫‘耐心’的,我反对这个判决,因为它内容极不公正,形式是违法的。我要求重新审理,让我能够作证。我的证词是必要的,也许是极端重要的;应当等一等。”
  “如果您有什么话要说,”检察官冲动地嚷道,“干吗不在传讯您的时候出庭?您借口有重要的证词要提供,想把您的证词强加于法庭。”
  “可您,”帕希昂斯语气越发缓慢地回答,嗓音越发深沉了,“您说我没有重要的证词,正是想把您的意见强加于公众。您明明知道我应当有的。”
  “想想您在什么地方,证人,您在跟谁讲话。”
  “我知道得太清楚了,决不多说。我在这儿宣布,我有重要的事要说;我会及时说出来的,如果你们没有强制时间听从你们的话。我想说,我就会说的;相信我吧,最好趁诉讼程序还能修正时让我说出来。这样做对法官们甚至比对犯人更有利;因为后者靠荣誉再生时,别人会由于耻辱而死去。”
  “证人,”生气的司法官警告说,“您的尖刻不逊的言语对被告只会有害而不会有利。”
  “谁跟您讲我是替被告说好话的?”帕希昂斯以雷鸣般的声音发问。“您对我了解什么?倘若我喜欢把一个违法而无力的判决变为有力而不得撤销的判决,那将会怎样?”

  “怎么使这种证人尊重法律的愿望同您自己违反法律的行为协调起来呢?”司法官说,果真被帕希昂斯的巨大影响动摇了决心,“为什么您不听从刑事长官的传讯呢?”
  “我不愿出庭。”
  “凡是愿望与国家法律不总是相一致的人,都会被处以严刑。”
  “可能。”
  “您今天来是打算归顺的吧?”
  “我来是打算让你们尊重法律。”
  “我警告您,如果您不改变腔调,我就派人押您入狱。”
  “我劝您,如果您爱正义并侍奉上帝,您就听我的话,暂缓执行判决吧。带来真理的人不该在追求真理的人们面前卑躬屈节。你们这些听我发言的人,代表民众的人,肯定不愿开玩笑的大人物,被老百姓叫做‘代表上帝说话’的人,站到我这边来吧,拥抱真理的事业,真理也许即将在假象下窒息,或者通过不好的手段取胜。跪下吧,代表民众的人,我的弟兄们,我的孩子们;祈祷吧,恳求吧,争取让正义得到伸张,愤怒受到抑制。这是你们的职责,也是你们的权利和利益;违法时遭受侮辱和威胁的正是你们。”
  帕希昂斯讲得慷慨激昂,他的真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所有的听众产生一阵好感。当时,哲学在贵族青年中很流行,即使对于不是向他们发出的号召,他们也不会不带头响应。他们以骑士式的狂热站起来,向民众转过身去;民众受到这种高尚榜样的鼓舞,也都跟着站起来。人声鼎沸;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和力量,为了团结起来维护共同的权利而忘掉个人的成见。这样,有时只消一个高尚的冲动和一句真实的话就能把听信长篇诡辩而走上歧途的群众拉回来。
  缓期执行获准了;我在掌声中被押回监狱。马尔卡斯伴随着我。帕希昂斯不给我感谢的机会就走掉了。
  对我的判决书的修改只有奉高等法院的命令才能进行。至于我,宣判前我就已决定不向运用旧法律原则的最高法院上诉;然而帕希昂斯的言行对我的思想就像对观众的思想一样起了作用。由于悲痛,斗争精神和人的尊严感在我心中似乎麻痹了,如今突然清醒过来;这会儿我感到,人不是为这种自私的灰心丧气——或者叫做隐忍,或者叫做淡泊——而生的。没有人能放弃对自己荣誉的关心而不同时放弃对荣誉原则的尊重。如果说为神秘的良心判决而牺牲自己的荣誉和生命是美好的,那么为不公正的迫害这类暴行而放弃自己的荣誉和生命则是怯懦的。我感到对自己另眼相看了;我把这个重要的夜晚剩下的时间用来设法为自己恢复名誉,不屈不挠的劲头就像我以前一味听天由命一样。随着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我感到希望又萌生了。爱德梅兴许既未发疯也没有遭受致命伤。她可能使我免诉;她可能痊愈。
  “谁知道呢?”我心里思量,“兴许她已给予我正确的评价;兴许正是她派帕希昂斯来帮助我的;我得恢复勇气,不让一些狡诈的人把我压倒,这样做无疑会遂她的心愿。”
  但怎么获得高等法院的这道命令呢?必须先有国王的敕令;谁去申请呢?对同样的案件,法院过去盲目仓猝从事,如今却可以任意拖拉,慢得要命,谁去催促呢?我的仇人们要陷害我,使我完全无能为力,谁能阻止呢?总而言之,谁会为我战斗呢?只有神甫才能这样做,但他已因我而进了牢房。他在诉讼中的慷慨行为已向我证明他仍是我的朋友,但他的热情受到了束缚。马尔卡斯地位卑微,语言不可捉摸,他又能做什么呢?夜晚来临,我怀着自有天助的希望睡着了,因为我曾虔诚地向上帝祈祷。几个小时的睡眠使我头脑清醒;有人在我门外拔开插销发出声响,我睁开眼睛。噢,仁慈的上帝!看到我的战友阿瑟,六年期间我对他没有藏起过一个秘密的另一个自己,投入我的怀抱,我是多么激动啊!我在接受这个来自上帝的爱的表示时,像个孩子似地哭了。阿瑟不信我有罪!他为费城图书馆搜集科学资料去巴黎,在那儿得知这个把我牵连进去的不幸案件。他与一切污蔑我的人争论,一刻也不耽误地赶来营救我,安慰我。

  我高兴地向他倾诉衷肠,告诉他能为我做些什么。他想当晚乘驿车回巴黎;但我求他先去圣赛韦尔替我打听爱德梅的情况;长得要命的四天过去了,我没有得到她的消息,再说马尔卡斯从未提供过正确的细节,不符合我的要求。
  “你放心吧,”阿瑟说:“通过我,你一定能了解实情。我是相当好的外科医生,眼光正确。我将能如实告诉你应当担心什么或希望什么。从圣赛韦尔,我可以直接去巴黎。”
  两天以后,我收到他写来的一封详尽的长信。
  爱德梅处在一种非常奇特的状态。只要不让任何意外的事刺激她的神经,她就既不说话也不显得难受;然而,一听到能唤醒她痛苦记忆的话,她便惊厥过去。精神上的孤僻形成她痊愈的最大障碍。医疗方面什么都不缺乏;她有两位高明的医生和一个忠心耿耿的护士。勒布朗小姐看来也在很热心地照料她;但这个危险的侍女通过她的不得体的议论和不合适的提问往往伤害她。此外,阿瑟肯定地告诉我,即使爱德梅曾以为我有罪,并在这方面表示过意见,那也一定是在她发病前的某个阶段;因为至少十五天以来,她已处在完全麻木的状态。她经常打盹,但并不真正入睡;她可以吃些流质和半流质的食物,从不呻吟。医生问她痛不痛时,她没精打采地摇摇头或摆摆手,答复总是否定的;她从不表示记得那曾经充满她生活的种种感情。可她对父亲的爱,这种在她心中如此深厚、如此强烈的情愫并没有消失。她常常泪如泉涌,但就在这时她似乎任何声音都听不见;他们徒然想让她明白,她的父亲没有像她以为的那样死去。她以恳求的手势拒绝的不是声音(它仿佛没有震响她的耳鼓),而是她周围的骚动;于是她双手捂着脸,缩在扶手椅里,将膝盖尽量顶向胸膛,好像陷入无法安慰的绝境。她不再能抑制这种无声的痛苦,也不再想抑制;她强大的意志本来可以平息最猛烈的风暴,如今却在死海上随波逐流,处在风平浪静的状态——按照阿瑟的说法,这是他历来见到的最痛苦景象。爱德梅仿佛想弃绝人世,勒布朗小姐为了考验她和刺激她,竟自作主张地贸然说她父亲死了;她点点头表示知道。几小时之后,医生试着让她明白她父亲还活着,她又示意她不相信。他们把骑士的活动坐椅推进她的卧室,父女俩面对面,竟彼此认不出来。不料,一会儿之后,爱德梅把她父亲当作一个幽灵,发出可怕的尖叫声,浑身抽搐,倒在地上,致使一个伤口进裂,令人为她的生命担忧。从此以后,他们注意把父女俩分开,在爱德梅面前决不讲跟骑士有关的话。她把阿瑟错当成本地大夫,以与别人同样亲切、同样无动于衷的态度接待他。他不敢试着跟她谈到我;但他劝我别失望。爱德梅的症状中没有什么是时间和休息不能克服的;她热度不高,没有任何生命机能真正受到侵袭;伤口已几乎痊愈,头脑也不像由于过度活动而可能遭到损坏。这个器官的衰弱状态,其他所有器官的虚脱,按照阿瑟的说法,都无法长久抵挡青春的活力和一种强健体质的恢复力。最后,他劝我想想自己;我可以帮助爱德梅复原,从她的情爱和尊敬中重新找到幸福。

  十五天之后,阿瑟带着国王批准对我的案情进行复查的敕令从巴黎回来。一些新的证人作了陈述。帕希昂斯未出庭;但我从他那儿收到一张便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这样一句话:“您没有罪,应有信心。”医生们断言,德-莫普拉小姐今后可以接受询问而没有危险,但她的答复将毫无意义。她的身体好多了。她已认出她父亲,如今寸步不离;然而跟他无关的事,她就完全不明白了。她把他当作孩子一样照料,似乎从中得到莫大的乐趣;在他这方面,骑士有时也辨认出他心爱的女儿;但他的体力明显地衰退。他们在他一次意识清醒时向他提问。他回答说,他女儿确实是打猎时从马上掉下来的,在一个树桩上戳破了自己的胸膛,但没有人曾向她射击,即使出于疏忽,只有疯子才会相信她的堂兄可能犯这样一桩罪行。这便是他们从他那儿所能打听到的全部情况。他们问他对侄子的失踪想法如何,他回答说,他侄子仍在家中,他每天都见到的。他一向重视家族的声誉,唉,如果这种声誉受到影响,他也许宁可用幼稚的谎话来拒绝司法调查吧?这是我永远无法弄清的事。至于爱德梅,还不可能询问她。一听到向她提出问题,她便耸耸肩膀,表示她不希望受到打扰。如果刑事长官坚持,态度更加明朗,她便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似乎竭力想弄明白他的意思。他一提到我的名字,她就大叫一声,晕倒了。他不得不放弃听她陈述的想法。然而阿瑟并未灰心失望。相反,上述场面的报道使他想到,爱德梅的智能很可能发生一场有利的骤变。他立即返回圣赛韦尔,在那儿逗留了几天没有给我写信,使我陷入惶惶不安之中。
  神甫又一次受到传讯,他仍然镇静自若地干脆拒绝作证。
  我的法官们眼看帕希昂斯答应提供的情况没有兑现,便加快复核案子;通过又一次草率从事,又一次证明他们对我的敌意。预定的日子来临了。我忧心如焚。阿瑟曾来信叫我别泄气,文笔跟帕希昂斯一样简练。我的律师未能获得任何对我有利的新证据。我看得出他开始相信我有罪了。除了争取推迟期限以外,他已不抱什么希望。
或许您还会喜欢:
生活在别处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吕新雨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 [点击阅读]
畸形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大战末期,我在埃及认识了苏菲亚-里奥奈兹。她在当地领事馆某部门担任一个相当高的管理职位。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正式场会里,不久我便了解到她那令她登上那个职位的办事效率,尽管她还很年轻(当时她才二十二岁)。除了外貌让人看来极为顺眼之外,她还拥有清晰的头脑和令我觉得非常愉快的一本正经的幽默感。她是一个令人觉得特别容易交谈的对象,我们在一起吃过几次饭,偶尔跳跳舞,过得非常愉快。 [点击阅读]
白衣怪圈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1月4日星期一上午7时5分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冬夜一片漆黑。海伦·卡伯特在拂晓时醒了过来。她躺在路易斯伯格广场她父母的家中,一缕缕暗淡的晨曦刺破了笼罩这间三楼卧室的黑暗。她睡在一张有顶篷装饰的床上,懒得睁开眼睛,依然沉浸在鸭绒被赐予的舒适温暖之中。她称心如意,全然不知她的脑组织已出了大毛病。这次假期海伦并不很愉快。她是普林斯顿大学3年级学生,为了不影响功课,她预约了在圣诞和新年假期中做刮子宫手术。 [点击阅读]
纯真年代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作者:蒲隆美国文学批评家菲利普·拉赫夫把美国文学中典雅和粗犷这两种不同的流派形象地称为“苍白脸和红皮肤”。这两种流派不仅写作风格相异,而且题材也不同:“苍白脸”多写上流社会,“红皮肤”则多写下层民众。当然两派作家的家庭出身和社会经历也大相径庭。 [点击阅读]
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谢泼德医生在早餐桌上弗拉尔斯太太于16日晚(星期四)离世而去。17日(星期五)早晨八点就有人来请我去。我也帮不了什么忙,因为她已死了好几个小时了。九点过几分我就回到了家。我取出钥匙打开了前门,故意在大厅里磨蹭了一会,不慌不忙地把帽子和风衣挂好,这些都是我用来抵御初秋晨寒的东西。说老实话,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沮丧忧愁。我并不想装模作样地认为,我能够预料今后几周将要发生的事。 [点击阅读]
老人与海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 [点击阅读]
老处女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在五十年代的老纽约,屈指可数的几家人在单纯和富有方面居统治地位,其中就有罗尔斯顿家。强健的英国人和面色红润、身体笨拙的荷兰人合为一体创造出一个繁荣谨慎,却又挥金如土的社会。“办事要办得漂亮”一直是这个谨小慎微的世界上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个世界全是由银行家,与印度做生意的商人、造船厂家和船具商的财富建造起来的。 [点击阅读]
背德者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引子天主啊,我颁扬你,是你把我造就成如此卓异之人。[诗篇]①第139篇,14句①亦译《圣咏集》,《圣经·旧约》中的一卷,共一百五十篇。我给予本书以应有的价值。这是一个尽含苦涩渣滓的果实,宛似荒漠中的药西瓜。药西瓜生长在石灰质地带,吃了非但不解渴,口里还会感到火烧火燎,然而在金色的沙上却不乏瑰丽之态。 [点击阅读]
芥川龙之介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宽广的门下,除他以外,没有别人,只在朱漆斑驳的大圆柱上,蹲着一只蟋蟀。罗生门正当朱雀大路,本该有不少戴女笠和乌软帽的男女行人,到这儿来避雨,可是现在却只有他一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数年来,接连遭了地震、台风、大火、饥懂等几次灾难,京城已格外荒凉了。照那时留下来的记载,还有把佛像、供具打碎,将带有朱漆和飞金的木头堆在路边当柴卖的。 [点击阅读]
花儿无价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一过晚上八点,商业街上营业时间最长的中华荞麦店也打烊了,小城顿时漆黑一片,复归寂静。夏季里,商家的经营对象是从东京、大阪等地回来省亲的人们,因此,常常会有许多店铺营业到很晚。可是,自秋风初起,东北小城的夜幕就开始早早降临了。晚上十点,城边的卡拉OK快餐店也关了门。几个手握麦克风、狂唱到最后的男女客人走出来,各个怕冷似地缩着身子,一面商量着接下来去何处,一面钻进停在路边的汽车。 [点击阅读]
茶花女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 [点击阅读]
葬礼之后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老蓝斯坎伯拖着蹒跚的脚步,一个房间接一个房间地,逐一拉起房里的百叶窗。他那粘湿的双眼,不时地望向窗外,挤出了满脸的皱纹。他们就快要从火葬场回来了。他老迈的脚步加快了些。窗子这么多。“思德比府邸”是一幢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哥德式大建筑。每个房间的窗帘都是豪华锦缎或天鹅绒,有些墙面上仍旧系挂着丝绸,尽管这些都已年久褪色。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