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气球上的五星期 - 第十一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气球上的五星期--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到达桑给巴尔——英国领事——当地居民的敌对情绪——孔伯尼岛——“唤雨”——气球充气——4月18日的启程——最后告别——“维多利亚”号
  一路上时不时吹起的和风护送着“决心号”运输舰飞快地驶向目的地。舰只航行在莫桑比克海峡时更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航海使人对航空的成功也充满了希望。每个人都渴望快点到达桑给巴尔岛,想着为弗格森博士的准备工作尽最后一把力。
  终于,从舰上可以望见座落在桑给巴尔岛上的这座与岛同名的城市了。4月15日上午11点钟,“决心号”运输舰在码头抛下了锚。
  桑给巴尔岛属马斯喀特①的伊玛目②管辖。他是法国和英国的同盟者,桑给巴尔无疑是他管辖区中最美的殖民地了。港口里,大量来自邻近地区的船只每天进进出出。
  ①阿曼的首都。
  ②这里指伊斯兰教长。
  小岛与非洲大陆之间只隔一条最宽不超过30英里的海峡。
  岛上存在着大规模的橡胶、象牙交易,尤其是买卖黑人交易。桑给巴尔岛是一个大的奴隶市场。非洲内地各部落的酋长们源源不断地把在每次打仗中各自抓获的俘虏运到这里买卖,故尔,所有这种战利品都汇集到岛上来了。这种非法买卖从整个非洲东海岸一直扩展到尼罗河地区。M-G-勒让在这里就目睹过有人在法国船上公开进行这种交易。
  “决心号”舰一抵达桑给巴尔岛,英国驻桑给巴尔领事就登船拜访了弗格森博士。他表示愿为博士效劳,给博士的旅行提供帮助。早在一个月前,他就从欧洲的报纸上得到了弗格森博士将从这儿动身乘气球飞越非洲大陆的消息。但是,直到博士抵达之前,他总不肯相信确有其事。
  “我过去一直怀疑,”领事把手伸向弗格森-弗格森说,“但现在,我信了。”他邀请博士、肯尼迪-肯尼迪住到他的家中,诚实的乔自然也不例外。
  领事对博士关怀备至,让博士看了他收到的所有斯皮克上尉的来信。斯皮克上尉和他的同伴在到达乌戈戈国前已经饱受饥饿和恶劣天气之苦。他们只能在重重困苦中艰难跋涉,所以,已经顾不上考虑能不能及时递送消息了。
  这些旅行家的行李被送到了领事的家中。大伙计划把气球从船上卸到桑给巴尔的海滩上。信号柱附近有一块非常合适的场地,旁边的一栋高大建筑物正好挡住东面的来风。这栋高大建筑物是一座粗粗的塔楼,样子象一只竖起来的木桶。海德堡的酒桶与它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这座塔楼是作堡垒用的,塔搂平台上,几位手执长矛的俾路支人在放哨。他们是那些整日里游手好闲,说起话来高声大气的驻防兵。

  但是,在往船下卸气球时,领事得到消息说,岛上的居民要用武力来阻止这件事。再没什么比狂热偏见更盲目了。一位想飞上天空的基督徒来到了岛上。这个消息激怒了当地的居民。黑人比阿拉伯人更容易激动,他们认为这个计划中充满了对他们宗教的敌意。他们想象来人是在打太阳和月亮的主意。要知道,这两个星球可是非洲当地居民崇拜的对象,所以,他们决定阻挠这次亵渎神灵的飞行远征。
  领事对当地居民的这种激烈情绪深有了解,连忙与弗格森博士及皮耐特舰长一起商议了此事。舰长固执地不愿在威胁面前退却,但是,他的朋友弗格森博士最终使他理智下来。
  “我们最终肯定要把气球运走的。”博士对他说,“需要时,伊玛目的这些驻防兵们也许会协助我们。但是,亲爱的舰长,意外说发生就发生。万一遭到袭击,足可以给气球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那样,旅行也就无法进行了。因此,做事应当万分慎重才好。”
  “您说怎么办呢?即使我们在非洲海岸登陆了,也将碰到同样的难题!那时,怎么办?”
  “再简易不过了。”领事回答道,“你们瞧,码头那边有许多小岛。把气球卸到随便哪个小岛上,周围再派上一些水兵把守,这样,你们什么危险也用不着冒了。”
  “太好了!”博士说,“而且,做准备工作也很方便。”
  舰长赞成这个建议。“决心号”随后驶近了孔伯尼岛。4月16日上午,气球被安全地安置到树林中间一块长着青草的空地上。
  两根高80尺的木杆在草地上竖了起来。木杆之间的距离同样是80尺。一套滑轮装置被固定在木杆的缘上。这样,滑轮通过一条横在两根木杆之间的缆绳就可以把气球吊起来。这时,气球还没有充气,里层的小气球与外层的大气球连接一起,也微微地吊离地面。
  在每个气球下部的输气管口上固定了两根氢气导管。
  17日的一个白天都是在安装制造氢氧气体的设备中度过的。这套设备由三十只木桶组成。木桶中盛着大量的水,里面加上废铁和硫酸,水的分解就在桶里进行。产生的氢气在转化过程中经过去除杂质进入中央的一只大木桶。然后从那里通过导管进到每只气球中。用这种方法,每只气球里都装上了一定量的确凿无疑的氢气。

  这次躁作,一共需要使用1866加仑硫酸,16050斤铁和966加仑水。
  工作在随后的晚上开始进行,一直到第二天早上3点钟左右才结束。整个躁作持续了几乎8个小时。第二天,被套上网罩的气球已在吊篮的上方气势雄伟地晃动着了。气球被大量沙袋固定住,使气体产生膨胀的设备被小心翼翼地安装好,从气球里伸出的管子与圆柱形箱子也装配在了一起。
  锚、绳索、仪器、铺盖、帐篷、食物、武器,所有旅行必需物品都放在吊篮里指定的位置。储备水在桑给巴尔岛时就已经准备妥当。200斤压载物分装成50小袋放在了吊篮底部,不过随手就可以取到。
  这些准备工作到晚上将近5点钟才全部结束。整个过程中,哨兵们围着小岛不停地巡视,“决心号”运输舰的小划子也在海峡里来回游戈。
  黑人们依然喊叫着,又是龇牙咧嘴,又是扭动身躯以表示他们的愤怒之情。巫师们在激忿的人群中蹦来跳去,拼命煽情,更使他们暴躁不安。几位愤怒不已的狂热分子甚至试图游上小岛,但是哨兵们轻而易举地就把他们赶了回去。
  于是,巫师们开始施展起巫术,念动起咒语。“唤雨”大师们自称能指挥动云彩,他们要呼唤飓风“石雨”①来救助他们。为此,他们把该国各种各样的树叶采集来一些,用小火煮沸。同时,他们还把一根长长的针扎入一头绵羊的心脏,杀死绵羊。但是,不管他们搞什么仪式,天空依然晴朗无云。他们无论刺杀绵羊,还是龇牙咧嘴扮鬼相,全都徒劳无益。
  ①黑人称冰雹为石雨。
  极度失望之际,黑人们只好恣意地狂饮乱喝起来。他们忘记一切地猛喝“坦波”酒——一种从椰子树中提取的烈性饮料,和“托格瓦”——一种极其醉人的啤酒。他们唱个不停,一直折腾到深夜方才罢休。他们的歌声虽无优美的旋律可言,却极其富有节奏。
  晚上6点钟左右。三位旅行家与舰长及军官们聚集在“决心号”的餐厅里共进最后一顿晚餐。已没有人再向肯尼迪提问。他嘟嘟囔囔地低语着一些谁也听不清的话,眼睛紧紧地盯着弗格森博士。
  可以说,这顿饭气氛很沉闷。离别的最后时刻就要来临,这使得众人十分伤感。这三位勇敢的旅行家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他们有一天能与朋友们重聚吗?他们能重新坐在家里的壁炉旁吗?假如他们的气球不巧坏了,假如他们成了野蛮部落的俘虏,落入那些不曾勘察过的地区,或落入一望无垠的沙漠里,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这些想法以前还只是零零散散地在人们头脑中闪现过,并没引起多大注意,现在,却大大激发起人们的丰富想象。向来沉着冷静的弗格森博士东拉西扯,没话找话说,想尽力消除笼罩在大家心头的忧郁之情。然而,他白费了口舌,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因为担心黑人对他们三人搞什么敌对活动,弗格森博士和他的两个伙伴都睡在了“决心号”运输舰上。清晨6点钟,他们离开舱房,前往孔伯尼小岛。
  气球在东风的吹拂下微微摇晃着。拉住气球的沙袋已被20名水手代替。皮耐特舰长和他的军官们参加了这次庄严的启程仪式。
  这时,肯尼迪径直走向博士,拉住他的手说:
  “塞缪尔,你真的决定走了吗?”
  “亲爱的肯尼迪,这是早已决定的了。”
  “为了阻止这次旅行,我能做的都做到了吗?”
  “都做到了。”
  “好吧,这样我就心安理得了。现在我陪你走。”
  “我断定你会这么做的。”博士答道,脸上立即流露出了激动的表情。
  告别的最后时刻到了。舰长和他的军官们热烈地拥抱了他们无畏的朋友,当然也没放过诚实、自豪和兴高采烈的乔。每位在场的人都想握一握弗格森博士的手。
  9点钟,三位伙伴登上吊篮。博士点燃了氢氧喷头,并把火头拧大,以便尽快产生热量。几分钟后,原本与地面保持十分平衡的气球开始上升。水手们不得不一点点放开手中拉住气球的绳子。气球上升了20尺。
  “朋友们,”博士站在两位伙伴之间,摘下帽子呼喊道,“给我们的空中航船起一个能带来好运的名字吧!就把它叫作‘维多利亚’号!”
  一片震天的欢呼声随即响起:
  “女王万岁!大不列颠万岁!”
  此时,气球的升力不可思议地越来越大,弗格森-肯尼迪和乔向朋友们作了最后一次道别。
  “全松开吧!”博士喊道。
  于是,“维多利亚”号迅速升入空中。这时,“决心号”运输舰上的四门大炮正鸣炮致意。
或许您还会喜欢:
幻夜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昏暗的工厂里,机床的黑影排成一排。那样子让雅也想到夜晚的墓地。不过,老爸要进入的坟墓并没有如此气派。黑影们看上去就像失去了主人的忠实奴仆。它们也许正和雅也怀着同样的心情,静静地迎接这个夜晚。雅也把盛着酒的茶碗送到嘴边。茶碗的边缘有个小缺口,正好碰在嘴唇上。喝干后,他叹了口气。旁边伸过一个酒瓶,把酒倒入他的空茶碗里。“以后在各方面都会有困难,但不要气馁,加把劲儿吧。“舅舅俊郎说。 [点击阅读]
我的名字叫红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2
摘要: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尽管我已经死了很久,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而他,那个混蛋,则听了听我是否还有呼吸,摸了摸我的脉搏以确信他是否已把我干掉,之后又朝我的肚子踹了一脚,把我扛到井边,搬起我的身子扔了下去。往下落时,我先前被他用石头砸烂了的脑袋摔裂开来;我的脸、我的额头和脸颊全都挤烂没了;我全身的骨头都散架了,满嘴都是鲜血。 [点击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
作者:佚名
章节:129 人气:2
摘要:《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 [点击阅读]
古拉格群岛
作者:佚名
章节:64 人气:2
摘要:“在专政时代,在处于敌人四面八方包皮围的情况下,我们有时表现出了不应有的温和、不应有的心软”克雷连科:在审理“工业党”案件时的发言第一章逮捕这个神秘的群岛人们是怎样进去的呢?到那里,时时刻刻有飞机飞去,船舶开去,火车隆隆驶去——可是它们上面却没有标明目的地的字样。售票员也好,苏联旅行社和国际旅行社的经理人员也好,如果你向他们询问到那里去的票子,他们会感到惊异。 [点击阅读]
悲惨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65 人气:2
摘要:米里哀先生是法国南部的地区狄涅的主教。他是个七十五岁的老人,原出身于贵族,法国大革命后破落了。他学问渊博,生活俭朴,好善乐施。他把每年从zheng府那里领得的一万五千法郎薪俸,都捐献给当地的慈善事业。被人们称为卞福汝(意为“欢迎”)主教。米里哀先生认为自己活在世上“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是来保护世人心灵的”。 [点击阅读]
海伯利安
作者:佚名
章节:76 人气:2
摘要:序章乌黑发亮的太空飞船的了望台上,霸主领事端坐在施坦威钢琴前,弹奏着拉赫马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虽然钢琴已是一件古董,却保存得完好如初。此时,舱下沼泽中,巨大的绿色蜥蜴状生物蠕动着,咆哮着。北方正酝酿着一场雷暴。长满巨大裸子植物的森林在乌青的黑云下现出黑色影像,而层积云就像万米高塔直插入狂暴天穹。闪电在地平线上肆虐。 [点击阅读]
黄色房间的秘密
作者:佚名
章节:8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疑云(1)陈述约瑟夫?胡乐塔贝耶的这段奇妙经历时,我的心情一直都很激动。时至今日,他还在坚决反对我讲出这段仍然留有谜团的不可思议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确实可以称为过去十五年中最为奇妙的悬疑故事。如果不是著名的斯坦森教授最近在晚间杂志《荣誉军团》的一篇文章中提议,我甚至认为大家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件著名的黄色房间案件的全部事实了。 [点击阅读]
古兰经
作者:佚名
章节:116 人气:2
摘要:《古兰经》概述《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徒认为它是安拉对先知穆罕默德所启示的真实语言,在穆罕默德死后汇集为书。《古兰经》的阿拉伯文在纯洁和优美上都无与伦比,在风格上是达到纯全的地步。为了在斋月诵读,《古兰经》分为30卷,一月中每天读1卷。但是《古兰经》主要划分单位却是长短不等的114章。《法蒂哈》即开端一章是简短的祈祷词,其他各章大致按长短次序排列;第二章最长;最后两三章最短。 [点击阅读]
安妮日记英文版
作者:佚名
章节:192 人气:2
摘要:Frank and Mirjam Pressler Translated by Susan MassottyBOOK FLAPAnne Frank's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is among the most enduring docu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点击阅读]
德伯家的苔丝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五月下旬的一个傍晚,一位为编写新郡志而正在考察这一带居民谱系的牧师告诉约翰·德伯:他是该地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后裔。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使这个贫穷的乡村小贩乐得手舞足蹈,他异想天开地要17岁的大女儿苔丝到附近一个有钱的德伯老太那里去认“本家”,幻想借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 [点击阅读]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1864年7月26日,东北风呼呼地叫,一艘典雅而华丽的游船使足了马力,在北爱尔兰与苏格兰之间的北海峡海面上航行。英国国旗在船尾桅杆的斜竿上飘动,大桅顶上垂挂着一面小蓝旗,旗上有金线绣成的“E.G.”两个字母(是船主姓名(Edward&Glenarvan(爱德华·哥利纳帆)这两个字的第一个字母),字的上面还有个公爵冕冠标记。这艘游船叫邓肯号,它属爱德华·哥利纳帆爵士所有。 [点击阅读]
冰与火之歌1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2
摘要:“既然野人①已经死了,”眼看周围的树林逐渐黯淡,盖瑞不禁催促,“咱们回头吧。”“死人吓着你了吗?”威玛·罗伊斯爵士带着轻浅的笑意问。盖瑞并未中激将之计,年过五十的他也算得上是个老人,这辈子看过太多贵族子弟来来去去。“死了就是死了,”他说,“咱们何必追寻死人。”“你能确定他们真死了?”罗伊斯轻声问,“证据何在?”“威尔看到了,”盖瑞道,“我相信他说的话。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