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气球上的五星期 - 第十八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气球上的五星期--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卡拉瓜——乌克雷维湖——岛上的一夜——赤道——飞越乌克雷维湖——瀑布——看地形——尼罗河源头——本加岛——安德里-德博诺的签字——英国战旗
  第二天早上,3人从5点钟起开始做重新上路的准备工作。乔用斧子砍断象牙取下锚。头一天,他很幸运地找到了博士失落的这把斧子。重获自由的“维多利亚号”载着这三位旅行家以每小时18英里的速度向东北飞去。
  第二天晚上,博士根据星星的高度精心测定出他们所在的方位是赤道下面南纬2度40分,也就是说,距离赤道160地理里。气球飞过许多村庄,丝毫不理会下面村民因它出现而发出的叫喊声。飞行中每到一个地方,博士都把地形概貌画下来。气球从鲁邦埃山的山坡上横飞过去:这些山坡差不多同乌萨加拉山顶峰一样陡峭。后来在坦加山,他们遇到了卡拉瓜山最初的几条支脉。根据博士的判断,卡拉瓜山脉必定是月亮山的分支。古老传说中把这些山当作尼罗河的摇篮,看来,这与事实很接近。因为,这些山毗邻乌克雷维湖,而乌克雷维湖被认定为是尼罗河的发源地。
  气球抵达卡夫罗,这个当地最大的商业中心的上空。这时,博士终于望见了远方地平线上的乌克雷维湖。1858年8月3日,斯皮克上尉隐约看见的这个湖,多少年来让人们花费了大量气力和时间来找它。现在,它终于展现在三位旅行家的眼前了。
  弗格森-弗格森觉得非常激动。这儿是他这趟旅行的主要考察点之一,现在他差不多已经触摸到了。他举起望远镜仔仔细细察看这个神秘地区的每一个角落,生怕漏掉什么。他的眼中依次显现出如下场景:
  总的看来,土地较为贫瘠,几乎没有几块洼地被耕种过;地面布满了高度差不多的小丘,但越靠近湖地面越平展;大麦田取代了水稻田;这里生长着当地酿酒用的车前草和“姆瓦尼”——当地充当咖啡的一种野生植物;一个约有50所圆顶茅屋的集镇。茅屋顶覆盖着一种带花的茎杆。该集镇就是卡拉瓜的首邑。
  3位旅行家很快发现这里的人都长得相当漂亮。看到气球飞来,他们那棕黄色的脸上露出了非常惊讶的表情。一些奇胖无比的女人在田间地头上困难地行走着。博士告诉伙伴们,这种胖是每天坚持吃凝侞的缘故,因为,这个地方的人非常喜欢胖女人,他们认为女人越胖越美。听了博士的介绍,猎人和乔十分惊奇。
  中午时分,“维多利亚号”来到南纬1度45分的地方。1点钟时,风把他们吹向湖的上空。
  这个湖曾被斯皮克上尉命名为维多利亚尼昂扎①。气球所处的这块湖面,估计有90英里宽。斯皮克上尉曾在湖的南端发现一群小岛。他称它们为孟加拉群岛。他当时一直深入到湖东岸的穆昂扎。在那儿,他受到了当地苏丹的热情款待。上尉对这部分湖进行了三角测量。但是,他既无法搞到小船过湖,也无法去最大的乌克雷维岛上看看。这个岛人口非常稠密,整个岛由3位苏丹统治着。退潮的时候,它就成了一个半岛。
  ①“尼昂扎”是当地语“湖”的意思。
  “维多利亚号”更靠近湖的北部,这令博士深感遗憾,他原想测定一下湖南部的轮廓。灌木丛生,荆棘满地的湖岸简直被密密麻麻的浅褐色蚊子遮盖得严严实实。这个地方无法住人,故尔没人居住。成群成群的河马懒洋洋地躺在芦苇荡中,或躲在白花花的湖水里。
  从高处望去,乌克雷维湖的西部湖区水面宽广,犹如大海。湖两岸之间的距离相当远,看来难以建立联系。另外,这里的风暴既凶猛又频繁,因为在这片高旷的盆地里,风可以恣意逞凶。
  现在,气球变得难以躁纵了。博士一直怕气球会被吹往东面。好在这时来了一股气流带着气球径直往北飞去。晚上6点钟,“维多利亚号”停在了距岸边20英里的一个荒岛上,方位是南纬0度30分,东经32度52分。

  旅行家们用锚钩住了一棵树。这时天色将晚,风早已平息,他们安心地乘着气球,停留在树的上空。至于下到地面去,根本不可能办到,甚至联想都不要想。这个地方同湖沿岸一样,成群结队的蚊子乌云般密密遮住了地面。乔到树上去了一趟,回来时身上就被叮满了疙瘩。不过,乔对此并不恼火,他认为从蚊子这方面来说,叮人是很正常的。
  但是,博士可不如乔那么乐观。他把锚索尽可能地放得长些,好躲开发着令人讨厌的叫声正往上飞的这些无情昆虫。
  博士测了测湖的海拔高度。和斯皮克上尉当年测定的一样,该湖的海拔高度为3750尺。
  “这么说,我们是在一个岛上啦!”乔惊讶地说。他抓痒抓得手都酸了。
  “我们能绕湖转一圈看看就好了。”猎人遗憾地说,“瞧瞧这儿,除了这些可爱的小昆虫,看不见一个活着的。”
  “湖里到处都是岛。”弗格森博士答道,“真的说起来,这些岛其实都是淹在水中的那些小山露出的山顶。不过,我们很幸运,在这儿遇到了一个歇脚处,因为湖沿岸住着的尽是些残暴的部落。既然老天爷给我们安排了一个恬静的夜晚,你们就睡吧。”
  “弗格森,你不睡一会儿吗?”
  “不睡了,我合不上眼,要想的事太多,睡意都没了。诸位朋友,明天如果顺风,我们就笔直往北飞。那时,我们也许能发现尼罗河源头。那个神秘的地方还不曾有人到过呢。离大河源头这么近,我是不可能睡着的。”
  至于肯尼迪和乔,对科学的关注丝毫不影响睡眠。他们在博士的看守下,很快沉入了梦乡。
  4月23日星期三,凌晨4点钟,天空呈浅灰色。“维多利亚号”起航了。此时夜幕正艰难地步出浓雾笼罩着的湖面,可是很快,一阵急风就把雾吹散了。“维多利亚号”在空中摆动了几分钟,最后径直向北飞去。
  弗格森博士高兴地拍了拍手。
  “我们的路没错!”他喊道,“今天、明天或以后的某一天,我们将看到尼罗河了!朋友们,现在我们在穿越赤道!我们正在进入我们的北半球!”
  “哦!”乔惊讶地问道,“主人,您认为赤道从这里穿过吗?”
  “就是从这里,我可爱的孩子!”
  “好极了!主人,请您别见怪,我觉得抓紧时间喝点酒庆祝庆祝才合适呢。”
  “这主意不错!去拿杯酒来!”博士笑着回答,“乔,你理解宇宙学的方式倒也一点不傻。”
  他们就这样在“维多利亚号”上举行了跨越赤道线的仪式。
  气球快速地飞着,西边显现出较为平缓的低坡。其实,那就是乌干达和乌索加地势较为隆起的高原。风速越来越大了,几乎达到每小时30英里。
  湖波汹涌,大浪滚滚,犹如海涛咆哮,在湖面上溅起朵朵白色浪花。波涛喘息间,深水处涌起的一些大浪仍久久不肯落下。博士根据观察,断定湖水很深。气球从湖上快速飞过时,他们只隐约看见一二条做工粗糙的独木舟飘荡在水面上。
  “这个湖由于地势高,显然是非洲东部各大河流的天然源头。”博士说,“老天爷把这个湖支流的水化为水蒸汽带走,又把水蒸汽化为雨水还给了湖。我觉得,尼罗河的源头应该是它,这大概不会错了。”
  “等着瞧吧。”肯尼迪回了一句。
  将近9点,气球飞近了西岸,那里看上去林木葱宠,荒无人烟。就在这时,风向微微转向了东方,不久,湖的东岸就隐约可见了。这条湖岸弯度很大,在北纬2度40分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拐角。湖的彼岸耸立着许多陡峭的山峰。山峰间,一条蜿蜒幽深的峡谷中流淌着一条奔腾的河流。
  弗格森博士一边躁纵着气球,一边目光贪婪地审视着这个地区。

  “你们看哪!”他叫道,“朋友们,你们看哪!阿拉伯人的传说没有错!他们谈到过这条河,乌克雷维湖水就是打这条河流向北方的。的确有这么一条河。现在,我们正沿着这条河往下去。而且,河的水流速度正好和我们的移动速度一样快!我们脚下淌的这股水流肯定会掺和到地中海的波涛中去!这就是尼罗河!”
  “是尼罗河!”肯尼迪重复道。弗格森-弗格森的激情也感染了他。
  “尼罗河万岁!”乔高呼。他高兴时总要不由自主地喊点什么万岁。
  时不时地可以看见一些巨大的礁石阻碍着这条神秘河的水流奔泻。水泛起白浪,加快了速度,形成了一个个瀑布。博士的预见在这儿得到了验证。只见成百上千条激流,一路上溅起千万堆白雪,从周围的高山上倾泻而下,最后汇入瀑布。冒出地面的无数条细流,相互交错、融合,争先恐后地向下流淌,最后全都奔入这条新生河。它正是汇集了干百条细流,最后才成为一条有名的大河。
  “这正是尼罗河。”博士满怀信心地肯定道,“这条河名字的来由,如同它的发源地一样曾激起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人说河名来自希腊文,有的说来自科普特文①,还有的认为来自梵文②。不过,现在这些都无关紧要了,因为它毕竟已经把它源头的秘密告诉了我们,尽管有点不是那么情愿。”
  ①希腊科普特族的文字。
  ②一位拜占庭学者发现“Neilos”是由一组数字组成的名词。N代表50,E为5,I为10,L为0,O为70,S为200。这些数字的和正好是一年的天数。
  “可是,”猎人说,“怎么才能证明这条河就是北面来的旅行家们察看过的那条河呢?”
  “只要再有一个小时的顺风,我们就会有一些确凿无疑、谁也驳不倒的证据了。”博士充满自信地回答。
  群山分开了,仿佛是故意把大片的土地让给众多的村庄、芝麻田、甜高粱地和甘蔗园。看到气球飞来,该地区所有部落的人都显得很不安,表现出了明显的敌对情绪。他们猜到这3位旅行家是外国人而不是神,所以他们似乎非常气愤,而不是崇拜,就好像旅行家们不是来追溯尼罗河源头的,而是偷他们什么东西的,因此,“维多利亚号”不得不保持在火枪射程之外的空中飞行。
  “看来,在这儿着陆很困难。”苏格兰人说。
  “哼!这些倒霉的土著人,”乔回答道,“连和咱们谈话的乐趣都享受不到。咱们就是不给他们。”
  “不过,我还是需要降下去的呀,”弗格森博士答道,“哪怕只有一刻钟也行。否则,我就无法察看我们探险的成果了。”
  “真的非降下去不可吗,弗格森?”
  “是的,即使不得不动枪,也得降下去!”
  “这事我喜欢。”肯尼迪抚摸着他的马枪,答道。
  “您想降下去就降下去吧,主人。”乔一边说,一边作战斗准备。
  “一手拿枪,一手搞科学,以后这种事还多着呢。”博士说,“有位法国学者也遇到过这种事。当时他正在西班牙的山区里测量地球子午线。”
  “放心吧,弗格森,你就信赖你的两位保镖好了。”
  “先生,我们开始下降吗?”
  “还不到时候呢。我们甚至要往上升一些,好弄清楚这地方的确切地貌。”
  氢气膨胀了。还不到10分钟,“维多利亚号”已经在距地面2500尺高的高空中翱翔了。
  从这里,3位旅行家弄清了这些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小河如何最后汇入了大河中。这些小河大部分是从西方众多山冈之间,从肥沃的原野里流出来的。
  “我们的位置距刚多科罗不到90英里。”博士边在地图上作标记,边说,“距从北方来的探险家们的目的地不到5英里。行了,我们现在开始小心降落。”
  “维多利亚号”立即下降了2000尺。
  “朋友们,现在准备好碰碰运气吧。”

  “准备好了。”肯尼迪和乔异口同声地答道。
  “太好了!”
  很快,“维多利亚号”沿着大河的河床,以几乎不到100尺的高度向前飘去。在这一地段,尼罗河的高度是50托瓦兹。这时,两岸村子里的土著人乱哄哄地焦躁起来。在北纬2度的地方,河水形成一个落差约10尺的瀑布,所以,这儿无法过河。
  “这正是德博诺先生指出的瀑布。”博士说道。
  到了下游,大河变宽了,河里布满了小岛。弗格森-弗格森睁大眼睛,贪婪地盯着这些小岛,久久不舍得移开。他似乎在四处寻找一个基准点,不过还没找到罢了。
  几位黑人驾着独木舟在气球下面追赶。肯尼迪见状,朝他们放了一枪,算是给个警告。虽然子弹没有伤到他们,但还是逼得他们尽快地返回了岸边。
  “一路平安!”乔戏谑地向他们喊道,“如果我是他们,我可不会拿着性命开玩笑再回来,我会被这个乱喷雷电的怪物吓坏的。”
  就在这时,弗格森博士突然抓起望远镜,对准卧在大河中心的一个小岛。
  “4棵树!”他大喊一声。“快来看,那边!”
  果然,岛的顶端孤零零地立着4棵大树。
  “是本加岛!没错,正是它!”他又补充道。
  “噢!那么,我们还干点什么?”狄克-肯尼迪问。
  “我们下到那儿去。但愿能成!”博士坚定地回答。
  “可是,好像岛上有人住呀,弗格森先生!”乔提醒道。
  “乔说的对。如果我没弄错的话,那儿聚着20来个土著人呢。”肯尼迪证实道。
  “赶走他们不就行了,这没什么难的。”弗格森博士回答。
  “那好,说干就干吧!”猎人说。
  现在正是太阳当头的时候,“维多利亚号”渐渐靠近了小岛。
  岛上的居民属玛克多部落。看到气球逼近小岛,他们拼命大喊大叫,其中一位黑人还向空中挥动着他那用树皮做的帽子。肯尼迪瞄准那顶帽子开了一枪,帽子顿时变成了碎片。
  这一下,黑人全都慌了神,他们拔腿向大河跑去,很快游到对岸去了。不久,从河的两岸射来雹子般的子弹和雨点般的利箭。然而,这丝毫伤不到气球,它的锚早已勾住一块岩石的缝隙。乔顺着锚索溜到地面。
  “放绳梯!”博士高喊,“肯尼迪,跟我来!”
  “你要干什么?”
  “我们下去,因为我需要你当证人。”
  “好吧,我来了。”
  “乔,你要严加警戒。”
  “放心吧,先生。一切交给我好了。”
  “肯尼迪,来吧。”博士说着,双脚已踏上了地面。
  他带领同伴朝岛顶端高峻突兀的岩石走去。到了那里,他东张西望了一会儿,接着在荆棘中搜来搜去,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甚至两只手都被刺得鲜血直流。突然,他一把抓住猎人的手,说:
  “你瞧!”
  “有字!”肯尼迪不由得叫了一声。
  的确,岩石上清楚无误地刻着两个字母:A-D-
  “A-D-!”弗格森博士口中重复道,“安德里-德博诺!这就是那位旅行家的亲笔签名!他沿着尼罗河往上走得最远。”
  “这当然不容置疑啦,弗格森老友。”
  “现在,你相信了?”
  “是尼罗河!这一点,我们不能怀疑。”
  博士立即着手把这两个珍贵的字母按原来的大小和形状分毫不差地记了下来。事毕,他向这两个字母望了最后一眼,说:
  “好了,现在我们回到气球上去吧!”
  “那么咱们得快点。你瞧,有几个土著人正准备过河呢。”
  “现在,我们不在乎了!让风把我们往北送上几个小时吧。这样,我们就能抵达刚多科罗,甚至能和我们的同胞握上手了。”
  10分钟后,气球威风十足地向空中升去。与此同时,博士展开了一面英国国旗以庆祝这次岛上的考察成功。
或许您还会喜欢:
苹果树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墨雷译《攸里披底斯的〈希波勒特斯〉》在他们的银婚日,艾舍斯特和妻子坐着汽车,行驶在荒原的外边,要到托尔基去过夜,圆满地结束这个节日,因为那里是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这是斯苔拉·艾舍斯特的主意,在她的性格里是有点儿多情色彩的。 [点击阅读]
蓝色长廊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男子已经意识朦胧。女子只能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周围的景物,或许刚才猛地受到了撞击,才失去了知觉。这一撞非同小可,驾驶座上已空无一人,车子正缓缓地向路边滑动,挡风玻璃的前端已接近没有护栏的路边。女子双眼模糊,她在潜意识里想到,男子曾经告诉过她这一带的悬崖有两百米深。如果车子照此滑落下去——而此时那位男子却困在副驾驶席上神志不清。 [点击阅读]
青鸟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郑克鲁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时象征派戏剧家。出生于公证人家庭,早年学习法律,毕业后随即到巴黎小住,结识了一些崇尚象征派诗歌的朋友,从此决定了他的文学生涯和创作倾向。他的第一部作品《温室》(1889)是象征派诗歌集。同年发表的剧本《玛莱娜公主》得到了法国评论界的重视,这个剧本第一次把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到戏剧创作中。 [点击阅读]
魔戒第二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这是魔戒三部曲的第二部分。在首部曲“魔戒现身”中,记述了灰袍甘道夫发现哈比人佛罗多所拥有的戒指其实正是至尊魔戒,统御所有权能之戒的魔戒之王。因此,佛罗多和伙伴们从夏尔一路被魔多的黑骑士追杀,最后,在伊利雅德的游侠亚拉冈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克服万难,逃到了瑞文戴尔的爱隆居所去。爱隆在该处慎重的举行了一场会议,决定将魔戒摧毁;佛罗多也被指派为魔戒的持有者。 [点击阅读]
黄金罗盘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这个狂乱的深渊是“自然”的胎盘,恐怕也是坟墓既不是海也不是地,不是风不是火所构成,而是这些元素的纷然杂陈产生了原子,因此必然不断纷争、战乱一直到那万能的创造主把它们用做黑色的材料去建造新世界。那时那深思熟虑的魔王站在地狱的岸边,向那狂乱的深渊观看了一会儿,思虑前去的航程。——约翰?米尔顿《失乐园》第二卷朱维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 [点击阅读]
不分手的理由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在喧闹的大街拐弯之后,刹那间四周变得寂静无声,黑暗中一排路灯伫立在街头。放眼望去,只有一盏红绿灯在寒空中绽放着鲜红色的光芒。速见修平往前欠身,嘱咐计程车司机行驶至红绿灯时左转。这一带是世田谷的新兴社区,近年来开始兴建,大量的超级市场和公寓,修平目前住的房子也是三年前才盖好的。住宅用地有高度的限制,修平住的公寓只有三层楼,他本身住在二楼。 [点击阅读]
两百年的孩子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1我是一个已经步入老境的日本小说家,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能够有机会面对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发表讲话。现在,我在北京对年轻的中国人——也就是你们——发表讲话,可在内心里,却好像同时面对东京那些年轻的日本人发表讲话。今天这个讲话的稿子,预计在日本也将很快出版。像这样用同样的话语对中国和日本的年轻人进行呼吁,并请中国的年轻人和日本的年轻人倾听我的讲话,是我多年以来的夙愿。 [点击阅读]
九三年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九三年》是雨果晚年的重要作品,这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他在《笑面人》(一八六九)的序中说过,他还要写两部续集:《君主政治》和《九三年久前者始终没有写成,后者写于一八七二年十二月至一八七三年六月,一八七四年出版。这时,雨果已经流亡归来;他在芒什海峡的泽西岛和盖尔内西岛度过了漫长的十九年,始终采取与倒行逆施的拿破仑第三誓不两立的态度,直到第二帝国崩溃,他才凯旋般返回巴黎。 [点击阅读]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我被传讯了。周四上午十点整。我总是经常被传讯:周二上午十点整,周六上午十点整,周三或者周一。几年就像一周似的,我感到惊讶的是,夏末一过,冬天又即将来临了。在去有轨电车的路上,结着白色浆果的灌木丛又从篱笆上垂挂下来了。像下面被缝上的珠光纽扣,也许一直长到地里,或者就像小馒头。对转动鸟嘴的白色鸟头来说,这些浆果太小了,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到白色鸟头。想得人直犯晕。 [点击阅读]
从地球到月球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在南北战争时期,美国马里兰州中部的巴尔的摩城成立了一个很有势力的新俱乐部。我们知道,当时在这些以造船、经商和机械制造为业的人们中间,军事才能是怎样蓬勃地发展起来的。许多普普通通的商人,也没有受到西点军校的训练,就跨出他们的柜台,摇身一变,当上了尉官、校官,甚至将军,过了不久,他们在“作战技术”上就和旧大陆的那些同行不相上下,同时也和他们一样,仗着大量的炮弹、金钱和生命,打了几次胜仗。 [点击阅读]
冰与火之歌2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彗星的尾巴划过清晨,好似紫红天幕上的一道伤口,在龙石岛的危崖绝壁上空汩汩泣血。老学士独自伫立在卧房外狂风怒吼的阳台上。信鸦长途跋涉之后,正是于此停息。两尊十二尺高的石像立在两侧,一边是地狱犬,一边是长翼龙,其上洒布着乌鸦粪便。这样的石像鬼为数过千,蹲踞于瓦雷利亚古城高墙之上。当年他初抵龙石岛,曾因满城的狰狞石像而局促不安。 [点击阅读]
初恋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献给巴-瓦-安年科夫①……客人们早已散去。时钟敲过了十二点半。只有主人、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和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还在屋子里。主人按了一下铃,吩咐收拾晚饭的残杯冷炙。“那么这件事就决定了,”他低声说着,更深地埋入圈椅里,并把雪茄点上火抽了起来,“我们每个人都得讲讲自己初恋的故事。您先讲,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