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失去的胜利 - 第十四章 “卫城”作战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十四章 “卫城”作战
  在前一章中我们已经说过,1942-1943年之间的冬季战役,是以俄军在斯大林格勒两侧的顿河和伏尔加河的突破为起点,而最后却终于不曾使俄国最高统帅部获得其所希望的决定性成功。
  现在的问题就是德军在一个夏季中应如何继续作战。很明显,在丧失了许多主要的部队之后,德军已经不再有力量来发动另一次像1941年和1942年那样巨大的攻势。不过德军方面若能有适当的领导,则下述的可能性却还是有的,即设法消耗敌军的实力,使他感到吃不消,而终于愿意接受一个不分胜负的和平。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还决不是一种幻想。不过改用纯粹防御性的静态战争,却又还是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一点,德军并无足够的师数来防守这个从波罗的海起,到黑海为止的绵长防线。第二点,俄军也许会等到西方盟军在欧洲登陆之后,才再采取行动——由于北非的战局逆转,这个危机也已经日益迫切。
  德军要想在东线上造成一个僵持的和局,是已经感觉到时间不多了。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则必须采取一种战略的守势,用局部性的强烈打击来消耗敌军兵力达到决定性程度——最重要的俘虏其大量的兵员。其先决条件就是应具有作战的弹性,因为德军指挥组织和战斗部队仍具有优越的素质,所以我们还是占了上风。
  我们自然已经考虑到一旦泥泞季节终止后,俄国统帅部将会采取何种行动。斯大林是否会等到其西方盟友在欧洲登陆之后,才再采取行动呢?虽然这似乎是非常自然的想法,但事实上却有许多理由可以反驳它。因为去年秋季战役中的巨大成功,毫无疑问也增加了俄国人的自信力。还有从心理的观点来说,俄国领袖们已经把“解放俄国神圣领土”的口号喊得天花乱坠,他们是否好意思中途停止呢?还有俄国人是否想赶在其同盟国的前面先把巴尔干抢到手,这本是俄罗斯扩张主义者的传统目标。
  假定敌人在损失补充完毕之后,即将重整攻势,那么似乎又可以断定它的主力方面还是会指向德军南翼方面——即向南面集团军群进攻。
  德军正面有一个突出地区,从顿涅茨河与米斯河的交点起,一直到哈尔科夫附近为止,其中包括着在该城以南的重要工矿地区在内,似乎是正在等候敌人去加以切断。假使敌人在哈尔科夫附近达到了突破的目的,甚或只是渡过了顿涅茨中游,则他也就仍能达到上个冬季中所未能达到的目标,在黑海岸上围歼德军的整个南翼。(此时A集团军群还仍留在库班半岛之内!)这同一个打击也能使他重获宝贵的顿涅茨地区和乌克兰的谷仓,并且打通达到巴尔干和罗马尼亚油田的道路,而对于土耳其也能产生政治上的影响。在东线没有任何其他的地区,能够比这里使俄国获得更多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利益。所以俄国的决定性攻势是一定会指向南面集团军群方面,不过因为俄国拥有数量优势,所以在其他的地区中自然也会有作较小规模攻势以张声势的可能性。

  南面集团军群总部已经几次提醒陆军总部和希特勒应该注意此种趋势。后者所应作的最后决定就是要从全面情况上来判断,我们是否应等候俄军发动攻势,然后再加以沉重的反击呢?还是先发制人,在战略防御的结构之内,作一个有限的打击呢?
  集团军群总部是主张采取前一种方案。因为它就作战而言是比较有希望,并已在2月间向希特勒提出了一个计划草案,它的构想是假定俄军果如我们所预料的,从南北两方向顿涅茨地区发动一个钳形攻击——在哈尔科夫附近迟早也会有一个辅助性的攻势发动——那么我们沿着顿涅茨河和米斯河的弧形防线就应该依照预定时间表加以放弃,以便把敌军向西引诱使其趋向顿河的下游。同时,所有一切能动用的预备队,尤其是装甲兵的主力,则应集中在哈尔科夫以西的地区中,首先击碎在那里附近所能找到的敌军攻击兵力,然后再直趋正在向顿河下游前进的敌军侧面。这样敌军不但不能在黑海岸上围歼我军,其本身反而在亚速海岸上会遭到同样的命运。
  但是这个计划却不曾获得希特勒的批准。他仍然偏重顿涅茨盆地的经济价值,并且害怕即使只是暂时的撤退,也都足以影响到土耳其与罗马尼亚的态度。但是其最大的偏见还是认为我们对于其在1941年冬季中从斯大林手中所赢得的土地是应该寸土必争的,他对他自己的成就是一向很自负的,认为只有那样才使德军免于作一个拿破仑式的撤退。不过此外,他毫无疑问也会感觉到这个计划实在是太冒险。也许他内心里是不相信他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尽管对于战术有时的确也十分敏觉,但他究竟缺乏一个名将的能力。
  所以,我们现在就一心只考虑先发制人的打击,这又必须在俄军恢复其在冬季战役中的损失之前,而先作一个有限的迎头痛击。
  俄军在库尔斯克城的周围形成了一个突出地区,似乎是一个很合理想的目标。在这个地区中的俄军面对着德军中央和南面两个集团军群,在泥泞季节中双方当然都是按兵不动。不过等到俄军要发动攻势时,就会以此为跳板而向我方集团军群的侧面进行打击。假使我们的攻击能够成功。那么在这个突出地区中的俄军就有可观的数量会被一网打尽。不过其条件却是我们必须赶紧提早动手,以便使敌人感到措手不及。尤其是敌人必然要使用其在冬季战役末期中已受重大损失的装甲单位,于是更使我们有机会将其全部歼灭了。

  这样我们就要说到所谓“卫城”作战(Uperation Citadel)了。这是德军在东线上所发动的最后一个大攻势。为向库尔斯克突出地发动这个攻击,南面集团军群提供了两个集团军的兵力:第四装甲集团军和肯夫集团军,一共为11个装甲师或装甲步兵师和5个步兵师。为了这个目的,当然在顿涅茨河和米斯河的兵力都不免要作相当的抽调。
  对于从北面的进攻,中央集团军群提供第9集团军的兵力,共包括着6个装甲或装甲步兵师和5个步兵师。在这一方面,主要的危险即为该集团军必须在阿内尔附近以东的突出地中集中,而敌军却可以从东面和北面攻击其背面。
  “卫城”作战在时间上的配合是决定在6月上旬开始,因为到那个时候地面可能已经够干燥了,但敌人却仍未完成其整补工作——而尤其是其装甲兵力。
  可是到了5月开始时,希特勒却违反了两位集团军群总司令的忠告,而硬把发动作战的时间推迟到6月间,因为他认为到了那时,我们的装甲师可以获得新坦克而更将增强了其实力。甚至于当我们向他指出,由于突尼斯的情况发展,假使“卫城”作战的开始若再延迟,结果就可能会有与敌人在欧陆登陆的时间相重合的危险之后,希特勒却还是坚持他自己的意见,同时他也不曾认清时间愈延长下去,则俄军的坦克数量也就会愈多,因为他们的坦克产量毫无疑问超过了德国。因为我们自己的新坦克交货迟误之故,结果直等到7月初,本集团军群才能发动“卫城”作战,到了那时先下手打击的利益是早已丧失殆尽了。这个作战的原始观念本是要乘敌军尚未整补完成之前就先动手攻击的。同时这也是必然,我们等待的时间愈长,则南面集团军群在顿涅茨-米斯突出地区中的部队所面临的威胁也就愈大,因为他们所有一切的装甲兵力都已经抽走了。同样,作为中央集团军群第9集团军跃出基地的阿内尔突出地也更感威胁。
  7月5日,德军终于能够发动攻击了。虽然用尽了一切的欺敌和伪装手段,但因为延迟了许久的时间,我们遂终于无法使敌人完全不知道而感受奇袭了。
  在中央集团军群方面,第9集团军在最初两天中能够透入敌方的要塞防线约达9英里的深度。在经过一场苦战之后,它又击败了敌方预备队的逆袭,再继续前进了几英里。直到7月9日,才终于停顿不前了,因为敌方正面后方有一个支配性的高地挡住了它的进路。该集团军未拟稍息几天再进攻,可是敌人却破坏了它的计划,后者在7月11日从北面和东北面,向阿内尔突出地大举进攻。为了支援防守该地区的第2装甲集团军,中央集团军群总部遂不得不从第9集团军中抽回强大的机动兵力。

  在南面集团军群方面的攻势发展却比较有利。在这一方面也是要透过敌方的纵深防御阵地,所以进展也是同样困难而迟缓。不过到了7月11日时,它却终于达到普罗霍罗夫卡(Prokhorovka)和阿波扬(Obcyan)地区。在这个时候也击败了敌方机动预备队所作的反击,敌方的10个坦克或机械化军均被击溃及受到严重损失。到了7月13日,面对着南面集团军群的敌军共被俘了24,000人、损失坦克1,800辆、野炮267门、反坦克炮1,080门。
  7月13日,当战斗达到了其高潮,胜利似乎即在眼前之际,两个集团军群的总司令被希特勒召往汇报。他在开会时。首先宣布西方盟军已在西西里岛登陆,所以情况是已经发生了一个严重的逆转。意大利人甚至于不想抵抗,这个岛要算是已经丢定了。因为盟军的次一个行动可能即为在巴尔干或意大利南部登陆,所以在意大利和巴尔干西部都有成立一个新集团军之必要。这些兵力必须从东线抽调,因此“卫城”作战必须要停止。这也正是我在5月间向希特勒所已经警告过的事情,真是不幸而言中。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克鲁格元帅报告第9集团军已不能再向前进,而他也必须抽回其一切的机动兵力,以阻止敌军在阿内尔突出地区中的深入。所以“卫城”作战是已经无法再继续进行了。说到我们这个集团军群方面,我就指出战斗现在是正好达到了其顶点,此时若是摆脱战斗即无异于放弃了胜利。我们至少要把敌军的机动预备队都完全击溃才罢手。
  虽然如此,希特勒还是根据地中海和中央集团军群方面的情况,而决定停止“卫城”作战,其唯一的让步就是南面集团军群应继续攻击,直到达到了其击碎敌方装甲预备队的目标时为止。事实上,连这一点也未能做到,因为几天之后,本集团军群即奉命把几个装甲师移交给中央集团军群。于是两个集团军的突击兵力都撤回了他们原有的出发阵地。
  德军在东线上的最后一次攻势就是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即使如此,面对着南面集团军群的敌方兵力在俘虏、死亡和负伤等方面的损失都超过了德军达4倍以上。
或许您还会喜欢:
气球上的五星期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气球上的五星期--第一章第一章演讲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介绍弗格森-弗格森博士——“Excelsior”——博士的风貌——彻头彻尾的宿命论者——“旅行者俱乐部”的晚宴——不失时机的频频祝酒1862年1月14日,滑铁卢广场13号,轮敦皇家地理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听众如云。学会主席弗朗西斯-M××爵士在向他可敬的同行们作一场重要的学术报告。他的话常常被阵阵掌声打断。 [点击阅读]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2
摘要:这部作品于二零零一年春动笔,二零零二年秋在日本刊行。《海边的卡夫卡》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构思浮现出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念头最先是写一个以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则完全心中无数(我总是在不预想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动笔写小说),总之就是要把一个少年设定为主人公。这是之于我这部小说的最根本性的主题。 [点击阅读]
涨潮时节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每个俱乐部都有个烦人的家伙,“加冕俱乐部”也不例外。尽管外面正有敌机来袭击,俱乐部里的气氛却一如既往。曾经远渡重洋到过印度的波特少校扯扯手上的报纸,清清喉咙。大家都赶快躲开他的眼光,可是没有用。“《泰晤士报》上登了戈登-柯罗穗的讣闻,”他说,“当然说得很含蓄——‘十月五日死于空袭’。连地址都没写。老实说吧,那地方就在寒舍转角,坎普顿山丘上那些大宅子之一。 [点击阅读]
父与子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 [点击阅读]
猎奇的后果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他是一个过于无聊而又喜好猎奇的人。据说有个侦探小说家(他就是因为大无聊才开始看世上惟一刺激的东西——侦探小说的)曾担心地指出,总是沉迷在血腥的犯罪案中,最终会无法满足于小说,而走上真正的犯罪道路,比如说犯下杀人罪等等。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就确确实实做了那位侦探小说家所担心的事情。由于猎奇心理作祟,最终犯下了可怕的罪行。猎奇之徒啊,你们千万不要走得太远。这个故事就是你们最好的前车之鉴。 [点击阅读]
猫知道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再把地图拿来给我看一看,悦子。”站在拐角处向左右两侧张望的哥哥说。我从提包皮中取出一张已经被翻看得满是皱纹的纸片。“说得倒轻巧,很不容易!牧村这家伙画的地图,怎么这么差劲!”哥哥一边嘟嚷着,一边用手背抹去额头顶的汗。就在这时,右边路程走过来一个人。这是一个穿着淡青色衬衫。夹着一半公文包皮的青年男子。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2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白马酒店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一)我身后的磨咖啡器像只愤怒的毒蛇一样,发出嘶嘶怪响,带着一种邪恶、不祥的意味。我想,或许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声音都带有这种味道:喷射机从我们头上呼啸而过时,带着使人畏惧的震耳欲聋声音;地下铁迫近隧道时,也有缓慢吓人的隆隆巨响;而地面上那些笨重的往来车辆,更是连人住的屋子都给动摇了……此外,目前家庭中所用的许多器具,虽然也许使用起来颇为方便, [点击阅读]
目的地不明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坐在桌子后面的那个人把一个厚厚的玻璃压纸器向右移动了一点,他的脸与其说显得沉思或心不在焉,倒不如说是无表情的。由于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人工光线下,他的面色苍白。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习惯室内生活的人,一个经常坐办公室的人。要到他的办公室,必须经过一条长而弯弯曲曲的地下走廊。这种安排虽然颇有点不可思议,却与他的身份相适应。很难猜出他有多大年纪。他看起来既不老,也不年轻。 [点击阅读]
直捣蜂窝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四月八日至十二日据估计,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约有六百名妇女参战。她们女扮男装投身军旅。在这方面,好莱坞错过了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章,又或者就意识形态而言,这段历史太难处理?历史学者经常努力研究那些不遵守性别分际的女性,然而没有其他议题比武装战斗更清楚地画出这条分际线。(直至今日,女性参与瑞典传统的麋鹿狩猎活动仍会引发争议。 [点击阅读]
相约星期二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最后的课程——《相约星期二》中文版序余秋雨一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 [点击阅读]
空中疑案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9月的太阳烤得布尔歇机场发烫。乘客们穿过地下通道,登上飞往克罗伊登的“普罗米修斯”号航班,飞机再过几分钟就要起飞了。简-格雷落在了后面,她匆忙在16号座位上坐定。一些乘客已经通过中门旁的洗手间和餐厅,来到前舱。过道对面,一位女士的尖嗓音压过了其他乘客的谈话声。简微微撅了撅嘴,她太熟悉这声音了。“天啊,真了不起。……你说什么?……哦,对……不,是派尼特。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