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玩火的女孩 - 第十二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三月二十四日灌足节星期四
  安妮卡也同样精疲力竭,布隆维斯特好不容易才说服她不必多花一小时绕过兰纳斯塔湾,直接让他在纳卡下车即可。他亲亲她的脸颊,谢谢她的帮忙后,等她将车掉头开走了才叫出租车。布隆维斯特已经两年没到盐湖滩区,之前也只去过爱莉卡家几次。他觉得这是不成熟的表现。
  她和贝克曼的婚姻生活究竟如何,他全然不知。他和爱莉卡是在八十年代初相识,原打算继续和她维持关系直到他老得只能坐在轮椅上为止。他们俩在八十年代末各自认识了新对象后结婚,因而分手,但关系的中断却为时不到一年。
  布隆维斯特不忠的结果以离婚收场。爱莉卡这方面,却是让贝克曼接受了这个说法:他们之间长期的性爱激情太过强烈,若以为单靠承诺便能将他们分开,未免太不合理。而且他也没有像布隆维斯特一样,向爱莉卡提议离婚。
  爱莉卡坦承自己的不忠之后,贝克曼找上了布隆维斯特,这也是布隆维斯特一直害怕的事,但贝克曼没有揍他的脸,反而邀他出去喝一杯。他们光顾了三家索德马尔姆的酒吧之后,才终于在黎明时分有了足够的醉意,能在玛利亚广场的长板凳上严肃交谈。起初,布隆维斯特心存疑虑,但贝克曼终于说服他:如果他企图破坏他和爱莉卡的婚姻,他会在酒醒后带着球棒回来找他,但如果纯粹只是无法自制的肉欲与灵魂渴望,那么他便无所谓。
  于是布隆维斯特和爱莉卡便在贝克曼的祝福之下重续前缘,而且凡事都不瞒他。每当爱莉卡心血来潮想和布隆维斯特过夜——发生的频率还不低——只需拿起电话告诉他一声即可。
  贝克曼从未说过一句批评布隆维斯特的话,反而似乎认为他与自己妻子的关系是有利的。他对妻子的爱也更深了,因为他知道绝不能忽视她。
  反观布隆维斯特,只要有贝克曼在场,他始终无法自在.因为那仿佛在提醒他,即使自由的关系也得付出代价,令他心闷。因此他只去过几次盐湖滩,全是爱莉卡在家里举办的派对场合,他若不出席恐怕会造成话题。
  此时,他站在他们的华丽别墅门口,强压住自己带来坏消息的不安心情,毅然按下门铃,手指还在门铃上停留了四十秒左右,直到听见脚步声。贝克曼开门时,腰际围着一条浴巾,一看见妻子的情人,原本充满睡意与愤怒的脸立刻转为惊讶。
  “晦,贝克曼。”布隆维斯特招呼道。
  “早呀,布隆维斯特。现在到底几点?”
  贝克曼是个精瘦的金发男子,胸前毛发浓密,顶上却几乎童山灌灌。脸上的胡子约有一星期没刮,还有一道明显的疤痕划过右边眉毛,是数年前一次航海意外造成的。
  “五点刚过。”布隆维斯特说:“能不能请你叫醒爱莉卡?我有话跟她说。”
  贝克曼认为布隆维斯特忽然克服心理障碍来到盐湖滩区,还在这个时间站在这里,肯定发生了极不寻常的事。何况,眼前这个人似乎巫须喝点酒,或至少有张床能睡一觉,好将发生的一切抛诸脑后。贝克曼将门打开,请他进屋。
  “出了什么事?”
  布隆维斯特还没回答,爱莉卡已经出现在楼梯顶端,一面绑着白色浴袍的腰带。她下楼走到一半,看见布隆维斯特在门厅,随即停下来。“怎么了?”

  “达格和米亚。”布隆维斯特说。
  他前来报告的消息立刻显现在他的脸上。
  “不。”她一手掩住嘴巴。
  “他们昨晚被杀了,我刚从警察局过来。”
  “被杀?”爱莉卡和贝克曼异口同声地说。
  “有人进入他们在安斯基德的公寓,射杀了他们。是我发现的。”爱莉卡直接坐到阶梯上。
  “我不希望你从晨间新闻听到消息。”布隆维斯特说。布隆维斯特和爱莉卡进《千禧年》办公室时,是灌足节星期四上午六点五十九分。爱莉卡事前已叫醒克里斯特和玛琳,告知达格和米亚在前一夜遇害的消息。他们住的地方近得多,因此已经到达准备开会,也已开启了小厨房里的咖啡机。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克里斯特急着想知道。玛琳嘘了他一声,同时将七点晨间新闻的声音开大。昨晚深夜,有两名人士——一男一女——在安斯基德某公寓中遭射杀身亡。警方声称这是一起双尸命案。两名死者生前都未在警局留下记录。杀人的动机至今不明。以下是本台记者汉娜·欧洛夫森在现场的报道。
  “就在午夜前不久,警方获报在安斯基德熊堡路这里的一间公窝大楼传出枪声。据一名邻居表示,公寓内传出几声枪响。杀人动机不明,也尚未有任何嫌犯落网。警方已在公寓周围拉起封锁线,犯罪现场的调查工作也已展开。”
  “报道得还真是精简。”玛琳说着将声量转小,随后便哭了起来。爱莉卡伸手搂住她的肩膀。
  “我的老天!”克里斯特说,没有对着特定对象。“大家都坐下。”爱莉卡以坚定的口气说:“麦可……”布隆维斯特将自己知道的经过告诉他们,说话的口气平板单调,当他描述自己发现达格与米亚的情形时,就好像电台记者在报道似的。“我的老天!”克里斯特又喊了一声。“太疯狂了!”玛琳的情绪再次激动起来,忍不住又开始哭泣,也不试图掩藏泪水。
  “真叫人难过。”她说道。
  “我也有同感。”克里斯特说。
  布隆维斯特不明白自己为何哭不出来,只觉得内心空洞洞的,几乎像是被麻醉了一般。
  “今天早上得知的消息并不多。”爱莉卡说道:“我们有两件事要讨论:第一,还有三星期,达格写的东西就要送印刷厂了,我们还应该出版吗?我们能出版吗?这是其一。另一件事是麦可和我来这里的途中讨论的问题。”
  “我们不知道凶手的动机。”布隆维斯特说:“可能和达格和米亚的私生活有关,也可能是单纯的滥杀,但也不能排除可能和他们正在写的东西有关。”
  桌旁顿时静默良久。
  最后,布隆维斯特清了清喉咙。“诚如我所说,我们即将出版的书中会揭露一些人,他们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份曝光。达格在两星期前开始找人质问查证,我在想如果他们其中一人……”“等等,”玛琳说道:“我们要揭发的三名警员当中,至少有一个是国安局的,还有一个是刑警。另外还有几个律师、一个检察官、一个法官,和一些鲤醒的男性老记者。这些人有可能为了阻止书的出版杀死两个人吗?”
  “这个嘛,我也不知道答案。”布隆维斯特说:“他们可能会因此失去很多东西,但若以为杀死一名记者便能压制这种消息,未免愚蠢到极点。不过我们也披露了一些皮条客,尽管用了假名,凡是对内幕稍有了解的人都不难猜出他们是谁。其中有些人已经有过暴力犯罪的前科。”“好,”克里斯特说道:“但你将命案想成处决。假如我对达格的故事了解正确的话,这里头的人并不十分聪明。他们有能力犯下双尸命案后安全脱逃吗?”

  “只是开两枪,需要多聪明?”玛琳说。
  “我们纯粹是在臆测一件我们几乎一无所知的事。”爱莉卡插嘴说道:“不过这个问题非问不可。如果凶手的动机是为了不让达格的文章——或甚至米亚的论文——曝光,那么办公室这里的安保就得加强了。”
  “还有第三个问题。”玛琳说:“我们是否应该将这份名单交给警方?麦可,你昨晚跟警察说了什么?”
  “我说了达格在写书,但他们没有询问细节,我也没有说出任何人名。”
  “也许我们应该这么做。”爱莉卡说。
  “事情没那么简单。”布隆维斯特说:“我们可以交出名单,但万一警察问起名单从何而来,该怎么办?我们不能透露任何想要匿名的消息来源,和米亚交谈过的几个女孩更是如此。”
  “真是一团糟。”爱莉卡说道:“现在又回到第一个问题:该不该出书和发表文章?”
  布隆维斯特举起手来。“等等。关于这个问题可以投票表决,但我刚好是负责的发行人,我想这次也是第一次,我要自己作决定。答案是不行。下一期的杂志不能公开这些资料。如果不顾一切按计划行事,太不合理。”
  坐在桌边的其他人都尚未准备好提出异议。
  “当然了,我确实很想出版,但内容必须稍作修改。证据资料都在达格和米亚手中,而故事的根据也是基于米亚打算向警方检举我们即将揭发的人。她有专业的知识,但我们有任何相关资讯吗?”这时大门砰的一声开了,柯特兹站在门口。
  “是达格和米亚吗?”他喘着气问。
  所有人都点头。
  “天哪,真是疯了!”
  “你从哪里听说的?”布隆维斯特问道。
  “我正要和女友搭出租车回家,听到车上广播。警方在询问有没有出租车司机搭载乘客去过那条街,我没听清楚地址,所以非来一趟不可。”
  柯特兹看似惊吓过度,爱莉卡于是起身抱了抱他,让他坐到桌旁一起开会。
  “我想达格会希望我们发表。”她说。
  “我也同意应该发表,尤其是书。但以目前的情况看来,出书日期得往后延。”
  “那么该怎么办呢?”玛琳说:“不只是一篇文章要拉掉,而是一整个主题特刊。整本杂志都得重做。”
  爱莉卡安静了片刻,然后露出当天第一个疲倦的笑容。“玛琳,你本来打算休复活节的假吗?”她问道:“现在别想了。我们就这么做·一玛琳,你和我还有克里斯特要坐下来筹划一期新的内容,不用达格的资料。我们得看看能不能抽出几篇原本打算放在六月号的文章。麦可,你从达格那里拿到多少资料?”
  “十二个章节中,我已经拿到九章完稿,以及第十章与十一章的草稿。达格本来说会将完稿寄给我,我再去查查信箱,至于十二章则只有大纲,也就是摘要和结论。”
  “但你和达格已经讨论过每一章的内容了,对不对?”“对,我知道他最后一章要写什么,如果你是想问这个的话。”

  ,'N肠好,你得拿着稿子——包皮括书和杂志文章的稿子——开始工作。我要知道内容还差多少,也要知道达格未完成的部分,我们能不能写得出来。你能不能在今天作出客观评估?”
  “可以。”布隆维斯特回答。
  “另外还要请你想一想对警方的说词。想一想哪些是在可透露的范围内?说到什么程度可能会违反我们与消息来源签订的保密协议?除非有你的许可,否则《千禧年》任何员工都不得对外发表任何意见。”
  “听起来还不错。”布隆维斯特说。
  “你觉得达格的书引发谋杀动机的可能性有多大?”“也可能是米亚的论文,……我不知道,但不能排除这个可能。”
  “当然不能。你得把一切拼凑起来。”
  “把什么拼凑起来?”
  “调查结果。”
  “什么调查结果?”
  “我们的调查啊,拜托!”爱莉卡忽然扯开嗓子。“达格是为《千禧年》工作的记者,如果他因为工作被杀,我要知道其中的细节,所以身为编辑团队的我们,必须深入挖掘真相。这部分就由你负责,从达格给我们的资料当中寻找杀人动机。”她接着转向玛琳。“玛琳,如果你今天能帮我拟定新一期的概略计划,我就能和克里斯特草拟版面设计。不过你花了很多时间和达格合作,对主题特刊的其他文章也很熟悉,所以我要你和麦可一起留意命案调查的发展。”
  玛琳点点头。
  “柯特兹……你今天能工作吗?”
  “当然可以。”
  “你先一一打电话给我们的其他员工,告诉他们发生什么事,然后到警局去了解案情,问他们会不会召开记者会之类的。我们得获得第一手消息。”
  “我先打电话给大家,然后回家洗个澡。除非我直接去了国王岛,否则四十五分钟后就会回来。”
  “今天一整天都要保持联络。”
  “好的。”布隆维斯特说:“结束了吗?我得打通电话。”手机响起时,海莉正坐在亨利·范耶尔位于海泽比的家中用玻璃围起的阳台上用早餐。她没有看来电显示便接起来。“早安,海莉。”布隆维斯特说。
  “天哪!我还以为你从不在八点以前起床。”
  “的确,如果我有机会睡觉的话。偏偏我昨晚没睡。”“发生什么事了吗?”
  “你没有听到新闻吗?”布隆维斯特接着说出昨晚发生的事。“太可怕了!你还好吗?”
  “谢谢你的关心,我觉得好些了。但我之所以打电话,是因为你是杂志社的董事,理应被告知。我猜很快便会有记者查出是我发现达格和米亚,这将会引发一些猜疑,如果达格正在为《千禧年》写一本揭发丑闻的重要作品的消息外漏,一定会有人提出质问。”
  “所以你认为我应该有所准备。那么我该说些什么?”
  “实话实说。你听到了消息,对于命案感到震惊,但你并未参与编辑工作,因此无法对任何臆测发表看法。调查命案是警方的工作,不是《千禧年》的。”
  “谢谢你的提醒。还有什么我能帮上忙的吗?”
  “目前没有。但如果想到什么,我会告诉你。”“谢谢。还有拜托你……有新消息一定要让我知道。”
或许您还会喜欢:
气球上的五星期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气球上的五星期--第一章第一章演讲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介绍弗格森-弗格森博士——“Excelsior”——博士的风貌——彻头彻尾的宿命论者——“旅行者俱乐部”的晚宴——不失时机的频频祝酒1862年1月14日,滑铁卢广场13号,轮敦皇家地理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听众如云。学会主席弗朗西斯-M××爵士在向他可敬的同行们作一场重要的学术报告。他的话常常被阵阵掌声打断。 [点击阅读]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2
摘要:这部作品于二零零一年春动笔,二零零二年秋在日本刊行。《海边的卡夫卡》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构思浮现出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念头最先是写一个以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则完全心中无数(我总是在不预想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动笔写小说),总之就是要把一个少年设定为主人公。这是之于我这部小说的最根本性的主题。 [点击阅读]
涨潮时节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每个俱乐部都有个烦人的家伙,“加冕俱乐部”也不例外。尽管外面正有敌机来袭击,俱乐部里的气氛却一如既往。曾经远渡重洋到过印度的波特少校扯扯手上的报纸,清清喉咙。大家都赶快躲开他的眼光,可是没有用。“《泰晤士报》上登了戈登-柯罗穗的讣闻,”他说,“当然说得很含蓄——‘十月五日死于空袭’。连地址都没写。老实说吧,那地方就在寒舍转角,坎普顿山丘上那些大宅子之一。 [点击阅读]
父与子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 [点击阅读]
猎奇的后果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他是一个过于无聊而又喜好猎奇的人。据说有个侦探小说家(他就是因为大无聊才开始看世上惟一刺激的东西——侦探小说的)曾担心地指出,总是沉迷在血腥的犯罪案中,最终会无法满足于小说,而走上真正的犯罪道路,比如说犯下杀人罪等等。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就确确实实做了那位侦探小说家所担心的事情。由于猎奇心理作祟,最终犯下了可怕的罪行。猎奇之徒啊,你们千万不要走得太远。这个故事就是你们最好的前车之鉴。 [点击阅读]
猫知道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再把地图拿来给我看一看,悦子。”站在拐角处向左右两侧张望的哥哥说。我从提包皮中取出一张已经被翻看得满是皱纹的纸片。“说得倒轻巧,很不容易!牧村这家伙画的地图,怎么这么差劲!”哥哥一边嘟嚷着,一边用手背抹去额头顶的汗。就在这时,右边路程走过来一个人。这是一个穿着淡青色衬衫。夹着一半公文包皮的青年男子。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2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白马酒店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一)我身后的磨咖啡器像只愤怒的毒蛇一样,发出嘶嘶怪响,带着一种邪恶、不祥的意味。我想,或许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声音都带有这种味道:喷射机从我们头上呼啸而过时,带着使人畏惧的震耳欲聋声音;地下铁迫近隧道时,也有缓慢吓人的隆隆巨响;而地面上那些笨重的往来车辆,更是连人住的屋子都给动摇了……此外,目前家庭中所用的许多器具,虽然也许使用起来颇为方便, [点击阅读]
目的地不明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坐在桌子后面的那个人把一个厚厚的玻璃压纸器向右移动了一点,他的脸与其说显得沉思或心不在焉,倒不如说是无表情的。由于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人工光线下,他的面色苍白。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习惯室内生活的人,一个经常坐办公室的人。要到他的办公室,必须经过一条长而弯弯曲曲的地下走廊。这种安排虽然颇有点不可思议,却与他的身份相适应。很难猜出他有多大年纪。他看起来既不老,也不年轻。 [点击阅读]
直捣蜂窝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四月八日至十二日据估计,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约有六百名妇女参战。她们女扮男装投身军旅。在这方面,好莱坞错过了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章,又或者就意识形态而言,这段历史太难处理?历史学者经常努力研究那些不遵守性别分际的女性,然而没有其他议题比武装战斗更清楚地画出这条分际线。(直至今日,女性参与瑞典传统的麋鹿狩猎活动仍会引发争议。 [点击阅读]
相约星期二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最后的课程——《相约星期二》中文版序余秋雨一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 [点击阅读]
空中疑案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9月的太阳烤得布尔歇机场发烫。乘客们穿过地下通道,登上飞往克罗伊登的“普罗米修斯”号航班,飞机再过几分钟就要起飞了。简-格雷落在了后面,她匆忙在16号座位上坐定。一些乘客已经通过中门旁的洗手间和餐厅,来到前舱。过道对面,一位女士的尖嗓音压过了其他乘客的谈话声。简微微撅了撅嘴,她太熟悉这声音了。“天啊,真了不起。……你说什么?……哦,对……不,是派尼特。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