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雾都孤儿 - 雾都孤儿影评 电影观后感——认贼作父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新版《雾都孤儿》:认贼作父
  此次观看波兰斯基新版《雾都孤儿》前,影院很贴心地送出海报及原著。你当然不能指望影院居然会送出厚厚的全本,事实上,那是一本冠以“青少年早期阅读必备书系”的删节普及版(四川美术出版社),删得这样厉害,其厚度约等于夹了广告页的晚报。我估计了一下,正常速度阅读,可以在两个小时内干掉,同样约等于影片的长度。
  影片看完后,大略浏览了一下这本“青少年必备”,波兰斯基的取舍和我们删节版编者取舍的区别就出来了。我也是在“青少年”时看过这本名著,不过是完整的译本。大部分内容都沉入记忆深处,只有两个场景,因为书中配了很精彩的插图,还记得。一个是奥利弗第一次误打误撞,被人昏昏沉沉地抬进布朗罗先生的宅邸,他在书房里迷迷糊糊醒来,看见墙上挂着一幅女人肖像,只觉得亲切万分。原来那就是他的母亲。我记忆中,天下此等巧事只有发生在狄更斯和金庸的小说里,只不过前者的现实主义场景,让这种人工化巧合更为突兀。另一个场景是老犹太费金蜷在死囚牢里的插图,那张插图实在太传神,这么多年我还记忆犹新,波兰斯基大概和我有同感,影片中这个场景和那幅插图如出一辙。
  波兰斯基对原著下刀删节时,直接奔向我印象中的第一个场景。这个关节被挥刀切除后,连带着什么女人肖像、身份证明文件、-阴-险的同父异母兄弟,以及一堆中产阶级的姑姑婶婶、小姐和未婚夫,统统唏里哗啦,掉到手术台下面。狄更斯原作如此经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初这部小说是在报纸上连载的,读者多为中产阶级,他一定要在开头设计一个包袱,给孤儿奥利弗安排一个不错的中产背景,不幸沦落入底层,然后一点点再爬上来。还有什么比这种包袱更能吸引当时的中产读者呢?典型的情节剧(melodrama),正像伯格曼所说:“拍情节剧的人可以毫不受限制地运用人类感情的各种可能,因为情节剧赋予导演绝对的自由,唯一要注意的事,就是必须懂得在情况变得太荒谬、令人完全无法接受之前,及时打住。”(《伯格曼论电影》广西师大出版社,195页,译者翻成了通俗剧)十九世纪连载小说家和二十世纪情节剧导演面对的情形很相似,在短短一章内激起当天报纸读者的情感反应和继续阅读(购买下一期连载)的欲|望。这种情节剧的设计对于两小时的电影来说,显然是个大累赘。切除之后,影片叙事丝毫无损,反而得以轻松地舒了一口气,更集中地表达导演主旨。波兰斯基干得漂亮。而我们的删节版 “青少年必备”则全数保留了这个包袱。由此,我们也可注意一点,狄更斯的天才在于他成功地完成情节剧功能的同时,能聪明地“打住”,而且给予小说那么强有力的一个结局,足以刺激后世无数舞台编剧、电影导演发挥不同的诠释。

  波兰斯基提交了一个具有强烈个性*的答案。我怀疑,波兰斯基重拍《雾都孤儿》,其目的就在于诠释影片最后的死牢重逢,也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那幅插图场景:老犹太费金即将上绞架的前夜,布朗罗带着奥利弗探监。我看电影习惯留意配乐,那往往是导演意图的钥匙所在。波兰斯基运用大乐队效果时极为节制,老到的导演就像宙斯,深谙音乐具有闪电般的威力,只能在中心节点上释放。当奥利弗和老犹太拥抱在一起时,乐队轰然奏出饱满煽情的弦乐主题,由此,这个场景成为整部波兰斯基版《雾都孤儿》中,唯一一个纵情之处。波兰斯基放肆地让一老一少两个演员涕泪横流,导演在两个小时的-阴-暗场景和克制的叙事之后,猛然投下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催泪弹!我看到此节,不由鼻子发酸,听到周围不少观众也嘘唏不已。我身后有一对看电影的母子,母亲整场都在苦心教育孩子:“这是好人在做善事,那是坏人在逼好人干坏事,那是坏人得了恶报……”等到这个场景出来,母亲沉默了。我由此可以理解“青少年必备”编者的难处,为家长着想,体贴地删去了探监一节。

  波兰斯基在这个生离死别的场景,如此浓墨重彩,无法不令人得出两人情同父子的答案。被此节打动的观众必定一点点回味出老犹太的父亲功能来,是他收留了孤儿,给予他衣食住所,教给孤儿在无情雾都中求生的技巧,用土法为孤儿悉心疗伤,让孤儿生平第一次体会到家的温暖和家庭生活的乐趣,这和他在习艺所、学徒工时遭到的虐待,简直是天壤之别!波兰斯基的老犹太不像其他影视版本中那么凶狠-阴-险,任意打骂没有斩获的偷儿,相反,他总是劝凶恶的赛克斯行事要留有余地。有些过激举动可以解释为无奈的防卫。哪怕最后和赛克斯商量要除掉“忘本”的奥利弗,也并非不可原谅,不是连亚伯拉罕都会对以撒下刀么。在十九世纪读者的头脑中,对犹太人偏见甚重,这些情节自然被视作犹太人的天性*伪善和借此牟利。但今人视之,却无不是人性*流露。导演刻意借用奥利弗的感恩之情,来缓和观者可能对老犹太伪善牟利的解读,甚至不惜想象出书中没有的情节:奥利弗流泪恳求恩主带他去监狱,见老犹太最后一面。回头打量,可以推测出波兰斯基“第一刀”的双重功效,除了让叙事消肿外,还隐去了奥利弗的身世和生父,留出空白,等待老犹太的父亲角色*的进入。

  父子告别之后,恩主布朗罗(继父?)带着奥利弗走出死牢,人们开始聚拢来,准备观赏绞刑。此时,波兰斯基的影片极其忠实于小说描绘:
  “当他们走出来的时候,天已经快亮了。一大群人早已聚集起来。一家家户户的窗日上挤满了人,抽烟的抽烟,玩牌的玩牌,消磨着时间;人们推来拥去,争吵说笑。一切都显得生气勃勃,唯有在这一切中间的一堆黑黝黝的东西除外——黑色*的台子,十字横木,绞索,以及所有那些可怕的死刑器具。”
  狄更斯的天才和波兰斯基的诠释在此惊人地融为一体,发出一个最强音的控诉,造成父子分离悲剧的,是经公众认可、熟视无睹、公开展览的合法暴力。而这种暴力的基础,就是经过刻意诠释的善恶报应。那位影院里的母亲和“青少年必备”删节版对此,不得不陷入尴尬的沉默。
  片子中老费金其实还是在保护着奥立佛,要除掉奥立佛的时候,是一直在往后拖延的,发现塞克心情有所好转的时候很高兴。最后大逃亡之时也没有忘记拉走熟睡中的奥立佛,不论是他为了自己还是别的什么。
  在片中费金提到了一个出卖他的孩子,提到了做人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够忘恩负义,在那样一个自身难保的社会下,在社会底层讨生活的费金只是在努力的保存着他那一点贪婪和顽固。那一小盒珠宝被他看了又看,到死都没有带在身上。
  费金是一个在暴利统治下混迹在社会底层,自私却又没有完全泯灭人性*的典型,这个角色*的塑造无疑是这部片子里面最成功的改编,它的出现将传统中善恶美丑的概念模糊,而把矛头指向了暴利极其落后的统治下贫富两极分化后对于底层人性*的摧残和扭曲。
或许您还会喜欢: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作者:佚名
章节:68 人气:2
摘要: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学习一件事情,就是不回头,只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后悔,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后悔。人生每一步行来,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一些,失去了我不想失去的一些。可这世上的芸芸众生,谁又不是这样呢?满身风雨我从海上来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陕西、甘肃发生了里氏6.5级到7.0级的余震。 [点击阅读]
魔鬼搭讪学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2
摘要:最近在blog里报道了很多次关于搭讪的内容,可以简单地把这种行为理解为“春天到了”。而我个人的思路是这样的:我觉得网络搭讪学小组的出现,是日本电车男在中国的遥远回声。在网络上,超越文化、种族、宗教的共同热点很少,像ps小胖那样的事情好多年才会发生一次。它不需要语言文字,但是人人都看的懂,而且看了大笑。除此而外,各个国家地区的网络热点是不同的。 [点击阅读]
七月七日晴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一之一天晴第一部年少爱情,就像初次尝到,那半熟的杨桃滋味,酸酸的、涩涩的,却又忍不住想一再深尝,流转在青涩杨桃、妳憨甜笑靥间,我初次的、纯净的爱情,悄悄萌芽。一之一天晴我叫沉天晴。若要说起我的一生,其实乏善可陈得紧,怕各位看得头重脚轻眼皮撑不开,就挑些重点来说好了。所谓的“一生”,其实也不长,目前为止,才过了十四个年头又三百二十七天八小时零五秒而已。 [点击阅读]
冬日最灿烂的阳光2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2
摘要:1圣诞节前夜,一大早便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这场雪越下越大,傍晚明晓溪和牧流冰来到东宅的时候,雪已经厚厚地覆盖了整个大地。明晓溪用手不停搓着冻得通红的脸蛋,好冷啊。不过当她的脚刚踏进主屋的大门,一股暖洋洋的热流就把她包围了。好、好温暖啊,明晓溪幸福地叹息。 [点击阅读]
冰风之谷三部曲之一:碎魔晶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2
摘要:恶魔坐回它自己在石蘑菇茎上雕刻出来的宝座。烂泥不断的在这个小岛旁咕噜咕噜地滚动着,其永不停止的流动和变换,成为了这一层深渊魔域特有的景观。叫做厄图的恶魔弹了弹它那长着利爪的手指,懒懒地将它那像猴子一般、却长了一对山羊角的头靠在肩膀上,眼神投射在黑暗之中。“你在哪里,泰尔沙兹?”恶魔发出嘶嘶的声音,期待能有那件古代法器的消息。克林辛尼朋,占据了它全部的思考。 [点击阅读]
思考致富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思考与财富》你的意志力量,是决定你成败的力量。要想成功,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你思想所要的,都可以实现。■"思想"使一个人走上与爱迪生的合作之路"思想决定一切",这话一点不假。当思想与目标、毅力以及获取物质财富的炽烈欲望结合在一起时,思想更具有强有力的力量。几年前,艾德温·巴尼斯发现,人们只要去思想就可致富,这是千真万确的事。 [点击阅读]
无往而不胜的童话3
作者:佚名
章节:53 人气:2
摘要:1“啪!”一本新出炉的光榆学院校报狠狠摔在明晓溪的课桌上!正在整理期末考试卷子的明晓溪双手险险被砸到,她诧异地抬头,看到的只是一个狂怒而去的女生背影。是她们班的吗?好像从来没见过呀,难道她专门跑来向自己投掷暗器?小泉凉凉叹息,抓过校报,“姐妹啊,你现在是全民的公敌。”“……”明晓溪觉得她语气不善,似有后话。“知道那个女生来做什么吗?”小泉的声音从校报后面飘出。 [点击阅读]
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代序:为什么我们勤奋工作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优点和缺点.一味去弥补性格缺点的人.只能将自己变得平凡;而发挥性格优点的人.却可以使自己出类拔萃——罗杰·安德生代序:为什么我们勤奋工作仍不能成功?你知道吗?世界上几乎有近一半的人正在从事着与自己性格格格不入的工作。尽管他们勘勤恳恳、任劳任怨,尽管他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点击阅读]
血酬定律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血酬”和“命价”这两个词,来自本书两篇文章的题目。这两篇文章排在前边,却是最后写出来的。文章谈到了生命与生存资源的交换关系,描绘了一些凭借暴力建立的规矩,提到了计算血价和命价--钱与命的兑换率--的基本思路。在中国历史上,大量资源和财富是依据杀戮和破坏能力分配的,破坏力直接打造了社会结构,直接决定着各个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义务边界。 [点击阅读]
靠自己去成功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六月二十五号,吃完中饭,我照例躺在沙发上看报,一边用眼角余光注意大门,好迎接放学回家的女儿。但是突然心头一震,今天不用等女儿了,因为前天我已经把她送进离家三百多哩的集中营。那不是真的集中营,而是有六十年历史的“草山(Meadowmount)音乐夏令营”。每年暑假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在那儿接受魔鬼训练;世界顶尖大师伊萨帕曼(ItzhalPerlman)、马友友和林昭亮、简明彦都是那里出来的。 [点击阅读]
人生是一场修行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第1章前言人生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成功的人生离不开修行。正如圣人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也就是说,无论是谁,要想实现梦想,改变命运,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都必须脚踏实地地进行自我修行。我们在成长与学习的过程当中,必定会遭遇到种种风霜雨露的淬炼。 [点击阅读]
我不是教你诈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打听人机的人,易招人怨。泄漏天机的人,易遭天遣。好个知心朋友"可是我菜都买好了……好吧!谢谢……再……"小英的"再见"还没说完,对方挂了电话。许久,许久,她呆坐着,电话还在手里,发出呜、呜的声响,在这个已经空了的办公室里,显得有点刺耳。"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一双手伸过来,帮她挂上了电话,抬头,是新来的唐小姐。"没什么事。"她扯了扯嘴角:"你怎么还没走?""急什么?有什么事等我回家办?家又不像个家。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