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妖怪博士 - 天花板上的一张脸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那个驼背殿村被剥去了伪装之后,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哈哈哈……明智君,你说我是蛭田博士吗?这可真可笑。是不是有点糊涂了?你是说那个名叫蛭田博士的犯人吗?就是我这么个小青年吗?哈哈哈…这家伙,可真好笑。哈哈哈……
  “各位,请仔细地看看我这张股。这不是一个青年的脸吗?怎么可能是蛭田博士呢?啊?我跟那个叫蛭田博士的老人,会是一个人吗?
  “没有人认识蛭田博士吗?这可就叫人为难了。有好办法了。那儿四位少年不是倍受了蛭田博士的折磨吗?你们当然见过他的脸喽。
  来,相川君、大野君、斋藤君和上村君到这儿来,好好看看我的脸。你们说叔叔跟那个蛭田博士是同一个人吗?喂,你们说怎么样?”
  被他这么一说,少年们互相看了一眼,又轻声地商量了一会。他们派相川做代表说出大家意见。
  “这个人不是蛭田博士。蛭田博士要比他年纪大得多,声音也完全不一样。”
  殿村听了这话,好像又有点恢复了元气。
  “怎么样?我有这么可爱的证人作证。如果我是犯人蛭田博士的话,怎么可能把大家引到这个家里来呢?怎么可能将好不容易藏起来的孩子们和机密文件交给警察呢?蛭田博士本人将蛭田博士的秘密结揭露出来,这不是天方夜谭吗?是不是这样啊?哈哈哈……”
  各位读者,看到这儿是不是也有点担心起来?万一明智侦探失策了怎么办?殿村的这番话说得句句在理啊。犯人怎么可能揭露自己的秘密呢?
  再看看明智,他丝毫没有吃惊的样子,依然不动声色地微笑着。他真的不要紧吗?是不是在打肿脸充胖子呢?
  中村组长忍不住在旁边发了话。
  “殿村君,那你为什么又要化装成那样呢?如果你是清白的话,就完全没有必要化装的嘛。这一点你又怎么解释呢?”
  这可是个实实在在的问题。要是他不能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的话,那就算他不是蛭田博士,也非常值得怀疑。
  “哈哈哈……这可是只有警察才问得出来的问题啊。可是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是个私人侦探嘛。在进行侦查的时候,根据需要不得不做些必要的化装。现在在场的明智君不也是一个化装的高手嘛。一个侦探作些乔装改扮又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呢?我是为了侦查工作的需要,才改装成那样的。明白了吧?哈哈哈……”
  这回又让殿村给巧妙地躲了过去。我们的那位大侦探正若有所思地看着殿村。
  “我,是化装的高手?哈哈哈……能被像你这样的天才夸奖,可真是荣幸啊。不过,很遗憾。我一点也不能跟你相比。你的化装,连中村组长这位专家都没能识破,哈哈哈……真可谓高明啊。这么了不起的化装天才,要想变成另外一个人物一一蛭田博士的话,没让这几个孩子们识破,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哎,你说什么?”
  殿村装着一副听不懂的样子。
  “也就是说,你一个人扮演了三个角色。成功地化装成了蛭田博士,也化装成了驼背的殿村嘛。”
  “哼哼哼……就是吹牛也要有点分寸啊。这样说的话,当然是对你有利喽。
  “可是你说来说去,那犯人自己揭露了犯人的秘密这个问题又该怎样解释呢?你这是毫无意义的故意寻衅,还是不要再坚持下去了。你是不是有证据呢?哈哈哈……喂,明智先生,你不要这样苦苦地乱猜嘛。有本事拿出证据来,证据。你有确凿的证据吗?”
  殿村赵发得意,紧追不舍地质问着明智侦探。各位读者,请放心。我们的明智侦探绝对还没有输。而且他还信心十足。
  “你是说一定要看证据是吗?”
  “嗯,有的话,当然要看喽。”
  “那么,就给你看看吧。你朝头顶上看看。不,不是那儿。是那天花板的角落上。”
  明智的话有点奇怪,殿村忍不住抬起了头朝天花板的一角看去。忽然他忍不住“啊”地叫出了声来。
  在那高高的天花板的一角,有一个四角形的黑孔。那里的一块板不知在什么时候被抽掉了。从那个黑孔里,伸出了一张脸正笑嘻嘻地俯视着整个房间。
  不要说殿村,就是在场的所有人都被突如其来的情景吓得不知所措。大家一齐抬起了头朝天花板上望去。
或许您还会喜欢:
心是孤独的猎手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心是孤独的猎手》曾被评为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之一,在榜单上名列17,据翻译陈笑黎介绍,这是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一举成名的作品,出版于1940年她23岁之时。故事的背景类似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炎热的南方小镇。她说:“小说中两个聋哑男子的同性之爱令人感动,而同性之恋又是若有若无的,时而激烈,时而沉默。 [点击阅读]
悲剧的诞生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2004年3月尼采美学文选//尼采美学文选初版译序:尼采美学概要初版译序:尼采美学概要尼采(1844-190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他在美学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学理的探讨,而在以美学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他的美学是一种广义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他自己曾谈到,传统的美学只是接受者的美学,而他要建立给予者即艺术家的美学。 [点击阅读]
拉贝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胡绳60年前,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犯严重罪行之一,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虽然日本当时当权者和以后当权者中的许多人竭力否认有这样的惨案,企图隐瞒事实真相,但事实就是事实,不断有身经这个惨案的人(包括当时的日本军人)提供了揭露惨案真相的材料。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共同翻译出版了《拉贝日记》。 [点击阅读]
最优美的散文
作者:佚名
章节:93 人气:2
摘要:冬日漫步(1)[美国]亨利·大卫·梭罗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博物学家、散文家、超验现实主义作家。生于美国康科德,毕业于剑桥大学。他是一名虔诚的超验主义信徒,并用毕生的实践来体验这一思想,曾隐居家乡的瓦尔登湖长达两年之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其代表作《瓦尔登悍又名《乎散记》,是他隐居生活的真实记录。 [点击阅读]
死光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中华读书报记者施诺一位当年出版斯蒂芬·金小说的编辑曾预言:“过不了多久,斯蒂芬·金在中国就会像在美国一样普及。”中国出版商认为这位给美国出版商带来巨额利润的畅销书作者也会给中国出版社带来利润,全国有5家出版社先后推出斯蒂芬·金,盗版书商也蜂拥而至,制作粗糙的盗版书在市场迅速露面。然而,令出版商失望的是,斯蒂芬·金并没有给中国出版商带来惊喜。它的销售业绩并不理想,没有出现预想中热卖的高xdx潮。 [点击阅读]
苦行记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译序《苦行记》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一部半自传体著作,作者以夸张的手法记录了他1861—一1865年间在美国西部地区的冒险生活。书中的情节大多是作者自己当年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我们可以在他的自传里发现那一系列真实的素材,也可以在他的其他作品中看到这些情节的艺术再现及作者审美趣旨的发展。《苦行记》也是十九世纪淘金热时期美国西部奇迹般繁荣的写照。 [点击阅读]
谍海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一唐密·毕赐福在公寓过厅里把外套脱下,相当小心的挂在衣架上。他的动作很慢,帽子也很小心的挂在旁边的钩子上。他的妻子正在起居间坐着,用土黄色的毛线织一顶登山帽,他端端肩膀,换上一脸果敢的笑容,走了进去。毕赐福太太迅速的瞥他一眼,然后,又拼命的织起来。过了一两分钟,她说:“晚报上有什么消息吗?”唐密说:“闪电战来了,万岁!法国的情况不妙。”“目前的国际局势非常沉闷。”秋蓬这样说。 [点击阅读]
道德情操论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2
摘要:自从很久以前即1759年初《道德情操论》第一版问世以来,我想到了其中可作的一些修改,以及有关该学说的种种很好的说明。但是,我一生中的种种偶然事件必然使我全神贯注于各种工作,直到现在都妨碍我常想以小心谨慎和专心致志的态度进行的修订这一著作的工作。读者将在这一新版中,在第一卷第三篇的最末一章中,以及在第三卷第四篇的第一章中,看到我已作出的主要改动。第六卷,正如它在新版中呈现的那样,完全是新写的。 [点击阅读]
H庄园的一次午餐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埃莉诺·凯瑟琳·卡莱尔,您被指控于本年七月二十七日杀害了玛丽·杰勒德。您是否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埃莉诺·卡莱尔笔直地站立着。她那傲然高昂的头、生气勃勃的蓝色眼睛使人惊讶。她的头发像煤炭一样乌黑。修剪应时的眉毛形成两条细线。法庭笼罩在一片沉闷而紧张的寂静中。 [点击阅读]
修道院纪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在王室名录上第五位叫唐·若奥的国王今天晚上要去妻子的卧室。唐娜·马丽娅·安娜·若泽珐来到这里已经两年有余,为的是给葡萄牙王室生下王子,但至今尚未怀孕。宫廷内外早已议论纷纷,说王后可能没有生育能力。但这仅限于关系亲密者之间的隐隐低语,以免隔墙有耳,遭到告发。要说过错在国王身上,那简直难以想象,这首先是因为,无生育能力不是男人们的病症,而是女人们的缺陷,所以女人被抛弃的事屡见不鲜。 [点击阅读]
大卫·科波菲尔
作者:佚名
章节:75 人气:2
摘要:大卫·科波菲尔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他在母亲及女仆辟果提的照管下长大。不久,母亲改嫁,后父摩德斯通凶狠贪婪,他把大卫看作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辟果提的哥哥家里。辟果提是个正直善良的渔民,住在雅茅斯海边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与收养的一对孤儿(他妹妹的女儿爱弥丽和他弟弟的儿子海穆)相依为命,大卫和他们一起过着清苦和睦的生活。 [点击阅读]
好兵帅克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雅·哈谢克(1883~1923),捷克作家,有“捷克散文之父”之称。哈谢克是一个唐·吉诃德式的人物,单枪匹马向资产阶级社会挑战,同时,他又酗酒及至不能自拔。他一生写了上千篇短篇小说和小品,还写过剧本,大多是讽刺小说。哈谢克生于布拉格一穷苦教员家庭,13岁时父亲病故,上中学时因参加反对奥匈帝国的示威游行,多次遭拘留和逮捕。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