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夜幕下的哈尔滨 - 35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王一民到罗世诚宿舍的时候,玉旨一郎和合监老师已经等在那里了。舍监老师把罗世诚的床铺指明以后就退了出去。玉旨一郎对王一民说:“开始吧。”王一民点点头,就动起手来。罗世诚的东西很简单,除了盥洗用具和几双鞋之外,还有两大件:一卷铺盖和一个旧柳条包皮。柳条包皮是特大号的,当时寄宿学生每人都有一个,就像有谁规定这是学生的必备品一样。实际是因为它价格便宜,装东西又多,抗挤又抗压,抗摔又抗碰,因此就人人自备了。玉旨一郎和王一民把罗世诚的大柳条包皮从床底下拽出来,揭开盖,只见里面装着半旧的棉衣、大耳朵狗皮帽子和秋衣秋裤等乱七八糟的衣物。棉衣都还没有拆洗,散发出一股霉气味。除此之外就是一些长短不齐、厚薄不等的书籍。刊物和笔记本。两个人边看边翻。王一民翻的时候动作不快,有些慢腾腾的样子,但他那整个头脑可在紧张地活动着,眼睛也迅疾地闪动着。他不但要注意柳条包皮内的全部东西,还要注意玉旨一郎翻看的每一件,而自己手中的也不能漏过。这时玉旨一郎正在检查一本白皮的笔记本,它已经破旧不堪了,但他看得很上心。是记什么的本子呢?他为什么对这个本子感兴趣呢?王一民心里一边嘀咕着,一边向柳条包皮里搜寻着。忽然,他发现有几封用回头针别在一块的信,拿起来一看,共是四封,头三封都是写的学校的地址,只有后面一封地址变了,上面写着:“哈尔滨市抚顺街地德里一四八号”。下面的寄信地址是汤原县隔界河。“王一民一看”地德里“三个字心里就明白了。地德里又名大地包皮,是中国人聚居的贫民区。这十有八九就是罗世诚家的住址。而下边的寄信地址又是汤原县隔界河,这个地方已经成了有名的抗日游击区,抗日英雄夏云天的游击队经常在那里出没,最近还上过报纸。王一民一联想到这两点,立刻就感到这封信的分量了。能够获得罗世诚家里的地点当然是可喜的事,这就可以和他的家联系上了。但是在没有通知他家做好应变准备之前,无论如何不能让敌人得到这地址呀。现在玉旨一郎就站在对面,他是”领着“自己来”搜查“的,谁知道他得到地址后会采取什么行动呢?不行,不能让他看见,要悄悄地藏起来,但他和自己站的距离这么近,自己的一举一动,他几乎不用动弹,只凭目力的余光就能捕捉到,怎么办……正在王一民想主意的时候,玉旨一郎说话了,他把那白色的笔记本往王一民面前一伸,微笑着说:”王老师,你这学生的字迹太草,我看不大清楚。你这个老师一定熟悉学生的字体,你看看吧。“说完他又笑了笑,笑得既含蓄又有些神秘。王一民把手里的四封信轻轻地合在一块儿,也微笑着接过笔记本。当他刚要把笔记本压在信上的时候,玉旨一郎的手伸过来了,他仍然那样笑着说:“是信吗?”嘴里说着,手已经捏住别信的回头针了。王一民心里一惊,忙也微笑着说:“是几封信,大概是他的同学写来的。”“哦,我看看。”玉旨一郎捏着信封往跟前拉。王一民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办法都不好使了,便撒开了手。玉旨一郎翻看着四封信。王一民翻看着笔记本。但笔记本上写的是什么他都视而不见了。他装着看笔记本,实际却把所有感官能力都运用起来,努力捕捉站在他对面这个日本人的动作上了。他感觉到玉旨一郎在翻看那四封信皮,又在一封信皮上停了一下,他断定不了那是不是最下边那一封,因为玉旨一郎翻看了不止一次。正在他琢磨不定的时候,玉旨一郎把几封信又都递回来了,他还是那样笑着说:“你说得对,从笔迹上看是中学生写的。”王一民笑着点点头接过来了,他猜不透玉旨一郎的话是真是假?他也断不定那个“大地包皮”的地址是否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个难解的题,只好先放下了。王一民没有把那几封信扔回柳条包皮里,他把它压在笔记本下,认真地翻看起笔记本来。玉旨一郎又在柳条包皮里翻了翻,翻出一本毛边书来,他看了两页,忽然向王一民一举说:“王老师,这书你看过吗?”王一民一看原来是一本蒋光慈的短篇小说集鹏绿江上》。这书现在正在进步青年中悄悄地传看,是被认为“红皮书”的那种禁书,王一民当然看过。书中第一个短篇就是鹏绿江上》,写的是朝鲜革命党人李孟汉的爱人金云姑娘被日本帝国主义者囚死,以及他们的恋爱故事。鸭绿江上是他俩离别的地方,写得很悲壮。小说结尾指出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地方,只有起来革命才有出路。这篇作品在青年中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好多青年就是在这类革命文艺书刊的影响下起来革命的。王一民一看是这本书,心不由得也跳了一下,不过他马上就平静下来了。他觉得在敌人眼里的罗世诚,早已是个革命党了,有这书没这书都无关紧要。所以他就对玉旨一郎淡然一笑说:“没看过。”玉旨一郎又含蓄而又神秘地笑了笑说:“我刚看了两页,觉得有点意思。我再接着看看……”他又指了指柳条包皮说,“这些你多偏劳吧。”王一民把手往对面床上一指说,“您躺在床上看吧。”又指指柳条包皮说,“这些就交给我吧。”玉旨一郎又那样笑着点了点头,然后走到对面床前,斜倚在行李上看起来。王一民忙又看起那笔记本。因为那上已经有些东西引起他的注意。他集中全力往下看,越看心情越紧张,精神越激动,这简直像一颗炸弹一样,随时都会爆炸伤人哪!笔记本上的字迹并不太潦草,它像日记又不是日记,是一种随感录和杂记之类的东西。如其中有一则写着:我们在学校里总唱:“天地内有了新满洲,新满洲便是新天地。”这“新天地”在哪里?今天我终于找到了!我和刘智先、肖光义三个人抱在一起欢跳,我们一口气跑到松花江边上,江水还像往日那样滔滔地流着,可是我却觉着今天它总在我耳边唱着:“起来!不愿意做XX的人们!……”这则短文写得并不长,表面上也没说什么事情,只是一种感情的抒发和记述罢了。但是稍一分析,就会感到里面包皮含着多么重要的政治内容。王一民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个刘智先就是现在负伤的团小组长,这上写的一定是刘智先领着罗世诚、肖光义举行完人团宣誓以后的情景了。在这则短文下边又记着他和刘智先、肖光义三个人结成了比亲兄弟还亲的友谊,他们没有拈香磕头,结成拜把子兄张,但是心却贴在一起了。今后他们要经常在一起“玩儿”,在“玩”字下边还画了一个着重号,下面就接连着记他们在一起“玩‘的情况,多数是他和肖光义在一起,时间大半是在晚上,地点飘忽不定。后边还出现了刘勃和几个进步同学的名字,他对刘勃非常崇敬,把他竟比成了”一盏夜空中的明灯“,表示要学习他,追随他,拿他做榜样。最后竟把刘勃在许公路的住处也写上了。这地方王一民没有去过,也不知道,但他估计这一定是团省委机关所在地了。他想到这里,登时急出一身冷汗来。他觉得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个小本落在敌人手中,拼死也要保住它!自己的死活存亡只关系一个人的事,但是这个小本却关联着多少同志,甚至是整个团组织的安全哪!罗世诚啊罗世诚,你什么都好,只是太粗心了,为什么要把这些有关组织机密的事往本子上记7 这是组织纪律所不能允许的啊!王一民稳了一下异常激动的心神,瞥了一眼玉旨一郎,见他还斜倚在床上看书,好像看得很人迷。方才他看这个笔记本时也是很人迷的。很明显,笔记本上的字迹并不像他所说的那么潦草难认,以他的汉文水平是完全可以准确无误收入眼底的。但是他却含着神秘的微笑交给自己了,是什么意思呢?……唉!不管什么意思,自己一定要把小本拿走,还有那封信。如果万一被玉旨一郎捉住,就先把他打倒;如果这是他有意放下的钓饵,自己也宁愿上钩。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东西带出去,处理掉。以后就是粉身碎骨,也问心无愧了。最后,他决定现在先不往兜里揣,等搜查到最后阶段时再找机会。王一民伏身在柳条包皮里,就势把那封要拿走的信从回头针中抽出来,塞到一件棉袄兜里。又把那个小本插到柳条包皮的一个角落里。然后就动手去搜索其他东西。这回他动作敏捷起来了,先挑那些留有字迹的笔记本看,其中有两本报纸摘录,摘录的内容和刘勃在联席会上读的剪报差不多,都是敌人失败的记录,大概也是从刘勃那里学来的,王一民把这两本笔记也放到那个小本旁边……王一民忙得满头大汗,就在他快要翻完的时候,玉旨一郎走过来了,他举着那本《鸭绿江上》,竟然微笑着对王一民说,‘写得很有意思,我要拿回去看看。看完后再转给你,你还可以留下做个纪念。“王一民没说要也没说不要,只是点点头说:“谢谢您。”玉旨一郎把书揣进兜里,指着柳条包皮说:“怎么样?完了没有?”“马上就完。”王一民擦擦头上的汗说。玉旨一郎直看着王一民说:“有什么应该单独拿出来交上去的东西吗?”王一民微笑着摇摇头说:“我没有发现。”“好吧。”玉旨一郎又那么含蓄地笑笑说,“那就全拿走吧。我去招呼校役,你把没看完的再看一看。”说完不等王一民回答就微笑着走出去了。王一民顾不上分析他为什么要亲自去找校役,是留给自己一个机会?还是有什么别的意图?他按自己已经想好的计划,迅速地把那封写有大地包皮地址的信从棉袄兜里拽出来,又抓起那个小本,把信一迭,夹在里面,敏捷地装进了衣兜。然后他又伏下身,探头往罗世诚床下看,床下地板上有一条二指宽的裂缝,裂缝里黑乎乎的,他忙把手指探进去试了试,里边是空的。这个地板缝是他在拽柳条包皮时看到的,这时用上了。他忙把可能被敌人看出问题的两本笔记和报纸摘录等都塞了进去。他准备告诉肖光义,让他设法拿走。他用尽可能快的速度做完了这些事情。等到玉旨一郎领着校役老冯进来的时候,他已经擦于了头上的汗水,掸净了身上的尘土,静静地等在那里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林语堂《京华烟云》
作者:林语堂
章节:54 人气:2
摘要:我站在这个地位很难写书评,女儿批评父亲的书,似乎从来未听见过。那又何必写呢?因为好像话藏在肚子里非说不可。可不要说我替父亲吹牛,也不用骂我何以如此胆大,因为我要用极客观的态度来批评,虽然情感也不可无。我知道父亲每晨著作总是起来走走吃吃水果,当他写完红玉之死,父亲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有情感又何妨。 [点击阅读]
梦里花落知多少
作者:佚名
章节:53 人气:2
摘要:一闻婧打电话过来的时候我正在床上睡得格外欢畅,左翻右跳地穷伸懒腰,觉得我的床就是全世界。其实我的床也的确很大。我只有两个爱好,看电影和睡觉,如果有人在我累得要死的时候还不让我睡觉那还不如一刀砍死我,那样我一定心存感激。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床弄得往死里舒服,我曾经告诉我妈我哪天嫁人了我也得把这床给背过去。所以闻婧的电话让我觉得特郁闷。 [点击阅读]
狼烟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上午的颐和园门外,有两位大学生跳下了脚驴,跟两名赶驴的脚夫挥了挥手,说了声:“下午见!”就直奔票房,去打门票。两名脚夫将两头脚驴拴到不远处的绿柳浓荫下,从腰带上抽出七寸韭镰,到远处的青纱帐中,割了两大抱鲜嫩的青草,抱来喂驴。然后,二人又到小饭摊上打尖;匆匆吃了几卷煎饼卷大葱,喝了两大碗小米水饭,便又回到拴驴的柳荫下。 [点击阅读]
王小波《红拂夜奔》
作者:王小波
章节:15 人气:2
摘要:这本书里将要谈到的是有趣,其实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我能记住自己读过的每一本有趣的书,而无趣的书则连书名都不会记得。但是不仅是我,大家都快要忘记有趣是什么了。我以为有趣像一个历史阶段,正在被超越。照我的理解,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在他卓越的著作《单向度的人》里,也表达过相同的看法。 [点击阅读]
皮皮鲁和活车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我不信。我不能不信。我的汽车活了。我的那辆牌照号M7562的金羊牌汽车是活车。国内开车族没有不知照金羊牌小轿车的。这种轿车外形美观,乘坐舒适。特别令驾驶员青睐的是它的操作系统几乎是完美已无缺的,灵活,可靠,值得信赖。难怪金羊牌轿车的广告是这样说的:金羊牌轿车。坐车的是老板。开车的也是老板。拥有一辆金羊牌轿车是我多年的夙愿。当然,它的价格对于我这样的靠工资吃饭的职员来说,令人望而却步。 [点击阅读]
神犬奇兵
作者:佚名
章节:164 人气:2
摘要:“幽灵犬”的传说“夜歌!回来!回来!”中国人民解放军K军区第863师侦察连长白正林趴在战壕前被炸得满是弹坑的草坡上,泪流满面地大叫,“回来啊!”月光下,战壕外沿撒满了亮晶晶的弹壳、弹片,草地上散着数不清的手榴弹拉火环。白正林的军裤已经被鲜血染透,他的右手还死死抓着胸前的“光荣弹”。 [点击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冰心在给《穆斯林的葬礼》写国际版的序言时,她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几乎对穆斯林一无所知。看过之后,我深深赞同这点,我缺乏对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哪怕是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当然,穆斯林和回族仅仅是小说的故事背景,要想真正理解民族和宗教,还是要看一些专门的书。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点击阅读]
舒婷的诗
作者:佚名
章节:106 人气:2
摘要:那一夜我仿佛只有八岁我不知道我的任性要求着什么你拨开湿漉漉的树丛引我走向沙滩在那里温柔的风抚摸着毛边的月晕潮有节奏地沉没在黑暗里发红的烟头在你眼中投下两瓣光焰你嘲弄地用手指捺灭那躲闪的火星突然你背转身掩饰地以不稳定的声音问我海怎么啦什么也看不见你瞧我们走到了边缘那么恢复起你所有的骄傲与尊严吧回到冰冷的底座上献给时代和历史以你全部石头般沉重的信念把属于你自己的忧伤交给我带回远远的南方让海鸥和归帆你的 [点击阅读]
莎菲女士的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十二月二十四今天又刮风!天还没亮,就被风刮醒了。伙计又跑进来生火炉。我知道,这是怎样都不能再睡得着了的,我也知道,不起来,便会头昏,睡在被窝里是太爱想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上去。医生说顶好能多睡,多吃,莫看书,莫想事,偏这就不能,夜晚总得到两三点才能睡着,天不亮又醒了。象这样刮风天,真不能不令人想到许多使人焦躁的事。 [点击阅读]
莫言《檀香刑》
作者:莫言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一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俺也想不到,一个女流之辈俺竟然能够手持利刃杀了自己的公爹。俺更想不到,这个半年前仿佛从天而降的公爹,竟然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俺公爹头戴着红缨子瓜皮小帽、穿着长袍马褂、手捻着佛珠在院子里晃来晃去时,八成似一个告老还乡的员外郎,九成似一个子孙满堂的老太爷。 [点击阅读]
许地山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 [点击阅读]
谈美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理论的介绍各新杂志上常常看见;就中自以关于文学的为主,别的偶然一现而已。同时各杂志的插图却不断地复印西洋名画,不分时代,不论派别,大都凭编辑人或他们朋友的嗜好。也有选印雕像的,但比较少。他们有时给这些名作来一点儿说明,但不说明的时候多。青年们往往将杂志当水火,当饭菜;他们从这里得着美学的知识,正如从这里得着许多别的知识一样。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