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中国现代散文 - 端木蕻良《记一二、九》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在一二·九的当儿,我早已离开清华大学了。那时我已写完《科尔沁旗草原》快一年了,不能出版。(我那时左腿正闹着轻微的 Athorthesis,一直到送鲁迅先生的殡都还未好)没有写什么,也没想什么,只盼腿快好,我可以到南方来,我住在我母亲处那个宅子,是个古老的府第,我住在东跨院,和主宅完全隔离,在过去应该是属于一位待字的小姐的起卧处。我每天除了烤电”以外,便坐在葡萄架下的摇椅上,看见叶子繁密了,变黄了,脱落了,一直坐到深夜很晚很晚才睡。
  朋友自西郊来,说施乐建议,或者抬一口棺材到街里游行,棺材里装满传单,在游行时散放出来!或者……后来北平学生并没有采取那种可悲的示威办法。而雄壮的在街头出现了。第一次的游行,固然像胡适之博士所说,人不算多,秩序还很整齐,言外之意就是游行一次也好,没有什么,算了吧!当时主其事者也没有想到会动员到两千至三千人之多,从这获取了更大的信心。于是就发动了第二次的扩大行动。第一次是猝不及防的,军警都已失去约束能力。而这次(12月16日)在布置上便相当艰苦了,必须守绝对秘密,使他们无从知晓所以决定的日期集合方法,都是秘密的。
  我参加的是燕京大学的队伍。先一天晚上我便到校里去住了。母亲问我几时回来,我说,“不回来了!”母亲笑一下,没说什么,只说:“烤电不要耽误了,你出门坐车,不要步行!”
  当天晚上开会的时候,主席说──
  “当心身畔有没有陌生的人,免得奸细混进来!”大家互相回看着,严肃而又有趣的猜疑一下,一个真正的同学被三个热心家包皮皮围住了,一直盘问到他拿出借书证来为止。我安详的坐在那里,没有人疑惑我,也没人以为我面孔陌生。
  “我们现在开会连灯光都不敢开亮,怕被外面监视我们的军警看见亮光扑进来!同学们,我们此时的感情是悲愤的,我们惟有用行动来克服这种耻辱。我们决定再来一次扩大游行,明天六时集合,出发!”
  那里夜里,已有一部先遣部队派到城里去,因为上次燕京清华两校都被关在西直门外,结果城里看不见两校的旗帜。有一位同学临行时,大哭一通,说决定不回来了(后来他果然被捉了去),总之,这次出发是很危险的,因为大家都晓得一定开枪,段祺瑞的血手又要在宋哲元的胳膀上运用一次了。
  第二天早起有女同学到各楼房去催唤,大家在一楼前面集合。有的带了“围巾”出来,连忙又送回去。因为上次有许多位同学,被追在后面的警察扯住围巾捉去了。每人发一个布条作标帜,每人在册子上签了名字。
  不知怎样我成了第二队队长,我想我并非本校同学,不大好,便作了个小队长。不过那位第二队队长很沉默,动作也很迟缓,所以后来第二队的事,都是由我来号召的。攻入西直门之后,我一直没见着他。大队共分三队,第一队队长是个女的,号召能力很坚强。出校门时四个人挽起,向前冲,军警用扇面形式包皮皮围我们,一则他们人少,二则以为我们无论如何进不去城,所以也没十分阻挡。一个面部带点稍稍困惑的表情的女同学,当时晕倒了;有两位女同学,跑过来,踌躇了一下,便决定留下来看护她。沿途居民都还没醒来,有的披衣起来观望,同学把传单散给他们。到了西直门,门关得紧紧的。有人想爬城,爬是可以爬上去的,但不能大家都进去。留下来讨论,一面对警察散传单,讲演。清华同学也来人这时已有一千四百人的光景,于是大家决定到阜城门,因为据说××学校三百人已经爬城进去了。到了阜城门也不成。于是转到西便门,这时我们已走了三十里路了。西便门上边的守兵,便向下边丢石子、砖头、瓦块。大家喊:“欢迎抗日的廿九军参加我们的队伍!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他们果然就不打了。西便门上有铁片包皮皮着,中间是一个大铁闩,用铁锁锁牢,下边立一个二尺高的石挡石。大家便来推门。

  推不开,有几个同学力气也使光了。我想,这样不太好,便让大家分拨来推,一批四十人喊:“一、二、三、四!”推!一、二、三,都是一小推,到“四”算是一大堆。这些人力尽声嘶了,再由另外一批来接着推!里边不晓得有带刀的兵没有。大家只想推最前一排,有几个人向我身上推,我是在两扇门的夹缝那里,眼睛看见那铁闩在屹然不动,不过嘴上却喊:“就要开了,就要开了,铁闩快断了!”人的力量越来越猛,身子便被一推一迭撞在门板上:有人喊我,他们认出了是我,是从前的同学,有一个眼里充满了泪,喘着气,对我说:“前边这排都是东北人,我们都加入冲锋队来的!我……”后边的力量把我们重新掷在门上。他是清华的。门的波动加大了,“就要开了,铁闩快断了!”忽然嘎地一声,铁闩就断了,于是人们便蜂拥过去。把队伍整理一下,向彰仪门进发。这时口号就喊得更响了。宋哲元此时已接到报告,不晓得那时他脉搏的次数跳得如何。以前清华的同学到喜峰口去。给他们修公路,抬伤兵,慰劳。现在是面对面的站在两个极端了。
  在彰仪门大街那里,前边有大队警察堵截我们,街上满是打折了的棍棒,石块,砖头,密如星罗。显然先前已经混战过了。这次他们带了更多的皮鞭,铁锹(举起打头部),大刀,棍棒,竹竿子,枪把子,水龙,赶来了。同学们如在对付一群疯狗,或是逸笼的野兽,没有一个人向后跑,一声冲,大家冲上前去了。他们便把棍棒竹竿皮鞭齐下,大家就在地上拾起砖头回掷他们。有两个不相识的女同学苍白着脸,把手挽在我的胳膀上,我便丢了手中的石块。拉着她们向前跑。冲过三道防线,警察完全失了效用,有一个警察被大家打在地上,一个同学拿起石块便向他头上砍。我说:“不要打死他,让他去吧!”同学便把他的帽子抓起来,丢在一家砖墙里去,用脚在他身上乱踢。到了师大附中,同学们因为被软禁在里面不能出来,便从铁门里拿棍棒给我们,我们如虎添翼。前边有一队警察一露头,我们喊一声:“追!”他们便跑走了。有一个从前和我同班的女同学,头带着小红帽子也跑来跑去,脚下的半高跟鞋很妨碍了她。这时听说北大的同学在城里被打伤的很多,他们把水管夺过来,对警察身上射。中学的小女同学尤其奋勇,亲手夺水龙。

  大队到了前门我们已经会合了辅仁,平大,北大一部……各校都全了。城门已闭。在东交民巷那边有半边开着,半个门洞里提枪的很多。先是双方商议着和平的进城去。只一刻钟,和平便绝望了。他们大队开来堵住那里。里边还有军队在演操示威。
  一位大个子队长,出面交涉。这时外国记者云集了来拍照。大家不散去,要求和里面的取得联络。那位队长,非常老练,态度很沉着。忽然站在“派出所”石阶上的保安队,两三个壮汉,好象午觉刚睡醒,上身只穿白小褂,脖领也没结,拿出枪来,“你们退不退!”没有人理他。只有一个燕京同学,质问他为什么不穿军服,“你看你哪像军人样吗?脖领也不结上?”“你们退不退?不退开枪了!”燕京的队伍站在最前面,第一枪便开了。大家很有秩序的向后一退,并没逃。四边铺子便连忙关门,有的人向里边跑,有的开了门放进去,有的便拒纳。我蹲在一个二尺半高的四寸宽的水门汀的石柱那儿向前看,听见枪不响,大家又集合起来。有人说谁受伤了,谁不见了,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一。
  在这之前,大家召开市民大会,决定八个议决案,反对领土分割,政治分割。由一个穿青衣服的同学主席,他态度很从容,处理得有条不紊,声音很清楚。当时的《北平时报》的记载,我还保有,可惜不在手边,我希望炮火不会寻找到他。
  这时那穿披风的保安大队长,便说,为避免摩擦起见,顶好在宣武门进城。于是大队便向宣武门移动。这是个骗局。前边燕京清华走到西河沿,便发觉后方被他们切断,于是便掉转头来更新衔接一起。而到达宣武门时,门里北大的同学的喊声我们都可以听见。只是比前门还难得打入,这时骗局才完全被证实。听见城内悲壮的声音,心灵仿佛受了一种磁石的吸引,两颗硕大无朋的心脏在凶狂的鼓动的时候,中间只隔一道铁板──宣武门!何况门上还有同学向下面报告:“只要你们进来,就成了!““他把我们同学打伤了六七十,捉去了三十!”“你们必得把城门打开!”于是便有清华的那位女英雄,爬过城门去,从城门下爬过去的,到里边好把门栓拉开,那天她穿一个皮短衣,工人裤,像个不大健康的男孩子似的爬了过去。那边正好有警察等待着她,捉住了她。

  天渐渐黑下来了,有人去吃一点东西,喝一点茶。因为从早起出来,连一滴水也未入口。我的腿明天必须“烤电”了。有一位东北同学,个子不大,急躁的跳过来,对每个吃东西的人,大闹起来,“你们还想吃东西,喝茶,你们还有心肠吗!”有的便不吃了,退回队伍来。我觉得那杯茶并不妨碍我们的示威,我仍坐下来喝完它。他便对我咆哮起来。我说;“你喝口茶再来嚷,你声音可以提高些!”他一气跑走了。
  这位唐·吉诃德的悲愤是完全失败了。有许多救亡团体或慈善团体或者同情中国的外国朋友都送面包皮皮来了。也有人去吃面去了。不过还有人不想吃,我因为肚子被悲愤装满,也没吃。
  天已黑下来,清华,燕京同学决定回校去。但是有一部分过于热情的同学,尤其是东北大学的同学,他们不走,一定等到非把宣武门冲破了不可。他们决定露宿在那里。有些女同学,临时在前门外开旅馆去住。街上便黑压压坐了满街人,他们准备在这里度过这漫漫长夜。
  在十时左右,在夜的寒风里有计划的军警便伺伏在四边了,他们把铁栅栏拉住,先断绝逃走的路。于是将街灯熄灭,木棍、大刀、皮带、从各方面纷逼而来。有人逃到角落里蹲伏了,皮带大刀赶着打,有人失去了鼻子,皮带大刀赶着打。在夜里二时,附近的居民还听见惨烈的呼声!宋哲元想将人类的憎恨种到痉挛的血肉里去,这一点他是成功了,他将憎恨和认识栽种在青年的心中。……
  从此便继续着游击战术和乡镇宣传,将燎原的火种推广到乡区里去,交给它真正的主人。
  一二·九运动是反对中国领土分割的运动,是号召全民族对日抗战的很好的开端。一二·九的行动者比五·四时代要更富于政治性和行动姓。将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的因果关联起来,再来认识由芦沟桥到八·一三的抗战,则这一运动在中华民族对于自己命运的认识上有着决定的意义。
  我没有烤完电便蹩着脚到南方来了,那不是我母亲所希望的,但她也并不愿我静待什么可耻的黑手的擒拿!
或许您还会喜欢: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作者:佚名
章节:61 人气:2
摘要:内容概要:2012年,和于丹一起,重温最美古诗词,回归自在大人生。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点击阅读]
悟空传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3
摘要:今何在,出生年月,一九七八年六月。被《中国图书商报》誉为内地网络文学第一人,主要作品《悟空传》《若星汉天空》《九州:羽传说》。做过网站管理、游戏策划、影视编剧。现为自己与朋友联合设计的大型虚拟幻想世界《九州》的小说出版、网站运行及游戏改编而努力中。今何在。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3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
中国现代散文
作者:佚名
章节:294 人气:2
摘要:熟悉上海掌故的人,大概都知道城隍庙是中国的城隍,外国的资本。城隍庙是外国人拿出钱来建筑,而让中国人去烧香敬佛。到那里去的人,每天总是很多很多,目的也各自不同。有的带了子女,买了香烛,到菩萨面前求财乞福。有的却因为那里是一个百货杂陈,价钱特别公道的地方,去买便宜货。还有的,可说是闲得无聊,跑去散散心,喝喝茶,抽抽烟,吃吃瓜子。 [点击阅读]
莫言《红高粱家族》
作者:莫言
章节:60 人气:2
摘要: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十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点击阅读]
王跃文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5
摘要:刘茁松身居湖南的王跃文在文坛一跃而起,使我想起鲁迅“文坛无须悲观”的预言。多年前我也曾在刊物做当代文学编辑,编着编着,就有点像鲁迅看当年的“城头变换大王旗”似的,渐渐地有点“颓唐起来”了。近年来有缘埋头一项等身的古籍整理,与当代文学可说是分道扬镳啦。因此,当我在书店发现与我工作地仅一湘之隔的王跃文在长江黄河两河之隔的北京出了长篇小说《国画》,并且已在全国各地形成洛阳纸贵之势,我是惊讶惊叹又惊喜的。 [点击阅读]
老农民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3
摘要:第一章打春一百,拿镰割麦。老天爷真怪,1948年的春脖子特别长,立春都快三个月了,紧靠黄河北岸的麦香村,村头的老槐树早已经满头翠绿,可地里的麦子才甩齐穗儿,还没有灌满浆。青黄不接啊,庄户人一个个黄皮寡瘦。可是,肚子里即使没有干货,也挡不住有人�〖堋R淮笤纾�雾气还没有散尽,外号“牛三鞭”的牛占山和外号“老驴子”的杨连地就来到黄河滩上较起劲儿来。 [点击阅读]
中国在梁庄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作者多年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王家少年强姦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中国在梁庄》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 [点击阅读]
万物生长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3
摘要:我在洗车酒吧遇见秋水,第一印象是他的眼睛亮得不寻常。洗车是我常去的酒吧之一。洗车在工人体育场东门靠南一点,原来真的是一个洗车的地方。等着洗车的人想坐坐,喝点什么,聊聊,后来就有了洗车酒吧。如果从工体东路过去,要上座桥,过一条水渠,穿一片柏树林子,挺深的。酒吧用红砖和原木搭在原来洗车房的旁边,洗车房现在还接洗车的活。 [点击阅读]
金拇指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3
摘要:当被我经历过一万七千五百多次的清晨又一次光临我时,我着实感到厌倦。我睁开眼睛,预看上帝分配给我的属于我的这一天,我不知道怎打发它。前些年的某天,当我从一张报纸上看到“雷同”这个词时,我马上想到了人生的每一天。世上还有比人生的每一天更雷同的事吗?那张报纸上说,雷同是杀害艺术品的刽子手。照此推论.雷同的生活就成了杀害人生的刽子手。 [点击阅读]
沉从文《边城》
作者:沉从文
章节:25 人气:3
摘要:内容简介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点击阅读]
红顶商人胡雪岩
作者:佚名
章节:83 人气:2
摘要:在清朝咸丰七年,英商麦加利银行设分行于上海以前,全国金融事业,为两个集团所掌握,商业上的术语称为“帮”,北方是山西帮,南方地宁绍帮,所业虽同,其名则异,大致前者称为“票号”,后者称是“钱庄”。山西帮又分为祁、太,平三帮,祁县、太谷、平遥,而始创票号者,为平遥人雷履泰。他最初受雇于同县李姓,在天津主持一定颜料铺,招牌叫做“日升昌”,其时大约在乾隆末年。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