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中国现代散文 - 田仲济《盐之故乡巡礼》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一 黑色的路上
  掠过内江的城角,转向西南行,黄土路变成红色的了,虽然仍有起伏,路面却更较平滑,满路都是一些挑盐的夫子,驮盐的牲畜,载盐的大车。他们流着汗,暴露着青筋,挑着盐,赶着牲畜或拉着大车,爬一个山坡,再过一个山坡,几条拉车的绳子是几条地面的平行线。上坡的时候,人也和绳子成平行线了。盐就是借了这些脚从自流井走到富顺,走到荣县,走到威远,走到内江,更远的走到贵州和湖北。人群里也杂着一些空担子的挑夫,空背篓的牲畜,载煤的大车:他们是去取盐。生活的鞭子赶着千万条的腿在以自流井作轴心,辐射出去的许多路上急急地终年地奔波,自流并就像一只蜘蛛,以它作中心组成了繁密的网,靠了这网,将它吐出来的雪白的盐送到远远近近的各处。
  一个挑夫一天可以赚多少钱呢?我随便问在我身旁走着的一个夫子。得来的回答是,从自流并挑盐每担八元多,到内江可以卖十元多,到隆昌可以卖十一元多;内江往返需要两天,隆昌需要五天,每天有六七角钱,似乎比卖一天花生只赚一两角钱来已很不少了。但他们还得除去不可少的费用,昂贵的饮食和店钱,这样,重担挑负一天的报酬所余已无几了。何况因战事起后沿海的产盐区沦陷了,发生供不应求的现象,每天早晨盐库门前如赈粥厂门前似地挤满了人,这些人常常有空着手回去的,于是不得不多停留一天,多花一天的开销─一店钱和饭钱。
  从内江约走出了三十五公里,在一个山坡上看见远远的林立的天车,已踏入我们后方的工业区了。又五六公里才到了市里,这个蛛网的中心。
  二 盐做成的新装

  自流井和相距七八里的贡井现在已合并为自贡市。市内是栉比的房屋,宽敞的马路,新式建筑的银行,辉煌的百货商店:这一些把它装饰成了一个新都市。随着商业的发达,文化的幼芽也渐渐被培植起来了,有几个书店和两家报纸。《新运日报》上并有一个称为《涟漪》的颇为不坏的副刊,那是在张伯苓先生接办的蜀光中学里一部分青年教师支持下出版的。
  是谁使这两个荒凉的村镇化成新的都市呢?盐,是盐将它装饰起来了,从几百丈地下出来的白盐将这古老的村镇换上了新装;林立的商店,巍峨的银行,新式的医院,都因盐而繁荣起来了。直接用盐管理局经费办理的还有曾提到的《新运日报》和颇有南开风的蜀光中学。
  盐是这里唯一的出产,做盐工是居民主要的活路。全区有四千左右的盐井,有十几万的盐工。虽然盐井有的是废井或停推了,每年仍可产盐三百六十万担,占着全川产量决定的地位─—二分之—左右。自“盐产加运”的口号提出后,产量更见增加,一九三八年已到四百五十万担,一九三九年经济部核定产六百五十万担,虽因敌机轰炸,各盐井曾一度停推,但约计仍可达到或超出这数字的。
  所以,自流井是盐之故乡,她是完全因盐而繁荣起来的,全川二分之一的盐,是从这里产出。她就用她出的这些盐给自己换上了都市的新装。
  三梦也想不到盐是这末难
  水井和火井从很久就渴望一看,所以到后顾不得蒙蒙的细雨即找尚和别的几位友人到大坟堡一带看盐井。
  在这里先记一篇帐罢。井是有许多分别的:水井专产盐水,火井专产煤气,也有水火并产或煤气煤油并出的。水井有岩盐水井和黑黄水井三种,前者是藏于约二百八十丈地下的岩盐层,必先注入清水,深后再提出煮盐。黑水井普通约深二百五十丈,水色深黑,有猛烈的硫化氢气味,每十斤水可煮盐四十三两,最淡的也可得二十两左右。黄水井约深一百五十丈左右,含盐较少,浓水十斤可得二十四两,淡的仅七两左右。我们去看的是一个黑水井。

  高高的天车架在空中,俨然是—个工厂,进去却窄狭污秽,飞溅的黑色的卤水,散布着猛烈的硫化氢气味。系着约两丈长的竹筒的汲卤的铁绳,通过天车系在转动机上,三个工人看守着这部机器,整整需要八分钟才汲上一筒卤水来。除了用机车就是使人力或畜力,那样每汲一次就需要半点钟了。
  出来后又转到一家灶户看火井,二十四口锅,几个盐工守看,每个锅都沸着,有的已煮成半锅雪白的盐了。满屋里罩着白茫茫的水蒸气,天然瓦斯和卤水发出的气息非常刺鼻,几乎不能在里面停留,但几个工人是得终日守在那里的,无怪乎他们常染有眼疾和肺病了。
  在自流并有百分之九十五的灶户用天然瓦斯煮盐。一个火井就是一笔很大的财产,每月可以有几千的收入,这好像是一件很便宜的事了。但凿一个井得几年的工夫,几万元的投资,因为并没有科学的根据,甚至倾家败产什么都凿不出来的也有。
  吃海盐的人真是做梦也想不到这里盐是这末难。从几年凿成的几百丈深的盐井里汲出污秽的黑水,费许多力,许多麻烦,而仅仅煮出百分之十九的盐。
  四我们一百斤比他们一百斤轻多少?
  据说有一万万三四千人仰给于川盐,现存的产量当然是不够的。所以有的地方食用于身体有毒害的硝盐,有的地方盐卖到一元多一斤,在终南山中更因为没有盐吃而许多人颈间生一个大肉瘤。和产量同样的成问题的还有质量的不卫生,矿盐虽比海水含微生物较少,但每—格兰母也有八千三百个,若再加以渗和泥秽,则更不能胜什了。煮盐的火力普通约—百零八度,不足以消灭所有微生物,这是一个影响民族健康的问题。

  久大盐厂的迁川,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自然都有很大的意义。在到后的第三天便约着去参观这新法制盐的工厂,同去的还有刘和丁。
  厂内有许多瓦砾还未除尽,那是敌机暴行的痕迹。但一切部门却早又倔强地动作起来了。这里一切给我了一种新的感觉,煮盐和士法已不同了,卤水由水户供给,灶火利用煤炭。卤水经过晒卤台,浓度增加后即开始注入几丈长的长方形盐锅中煮煎。现在共有八只锅,每只一天可煮两吨卤水,从招待我们参观的唐厂长的谈话中,知道久大现在仍有不少的困难,因燃料卤水供给的限制,他们无法完成每年产量六十万担的计划。这一天就因为卤水太少,只能一只锅开工。因封建地方的成见太深的缘故,土著盐商对他们非常歧视。刘记起昨天一个盐工说“久大盐轻”的话对厂长说了。他很幽默地说:“不知我们一百斤比他们一百斤轻多少?”大家都轻松地笑了。
  在回程的路上我们仍然这个问题,刘说因引岸制度的旧习,久大的运销也受限制,他们只能在军盐上销售。封建地方性的守旧和排外,在制盐技术的改进上确乎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都深深地这未感觉着。
或许您还会喜欢:
呼兰河传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序作者:茅盾1今年四月,第三次到香港,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从我在重庆决定了要绕这么一个圈子回上海的时候起,我的心怀总有点儿矛盾和抑悒,——我决定了这么走,可又怕这么走,我怕香港会引起我的一些回忆,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点击阅读]
士兵突击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今天是我当兵的四年八个月零八天,我想我可能要死了。我并不太懂他们所说的荣誉。我不是一个好军人。我只是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我当了四年八个月零八天的兵,最后的几天,我来到了这个地方。这里绝对没有仁慈,因为这里允许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被流弹击中死亡是合理的,因自然条件恶劣死亡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代表敌人,指望敌人仁慈的军人不如后悔自己的出生……我很遗憾,我遇上的甚至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点击阅读]
天使街23号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序幕太阳一点一点落下去。天空中的暮霭,只残留一片灰褐色*的微光,照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映出光明最后的告别。阵阵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天使街23号的方向游荡。整个天使街笼罩在浓密的树-阴-下,显得无比的萧条和凄凉。一个消瘦的身影呆呆地蜷缩在神秘井边,一动不动。时间一点一点流逝,树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成一体,大地慢慢被爬上半空的月亮映上了银灰色*。 [点击阅读]
孤独六讲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我写过一篇小说叫「因為孤独的缘故」,后来成為一本小说集的书名。2002年联合文学举办一个活动,以「孤独」為主题,邀我作了六场演讲,分别是:情慾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和暴力孤独。我可以孤独吗?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慾只是无可奈何的佔有。 [点击阅读]
守望的距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迄今为止,我的散文出过不同的版本和选本。其中,有三种是按时间顺序的完整结集,即:东方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的《守望的距离》,收集了1983年至1995年4月的散文;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的《各自的朝圣路》,收集了1995年4月至1998年的散文;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安静》,收集了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 [点击阅读]
少年天子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少年天子》描写了大清进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及他与皇贵妃乌云珠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描写了围绕着汉化改革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斗争。皇太极去世后,6岁的顺治继位成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是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为了摆脱满族游牧民族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的素质,顺治潜心钻研汉族的文化来丰富自己,巩固大清江山。 [点击阅读]
智齿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自从梁功辰换了那把硬度偏高的牙刷后,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虽然用度日如年来形容有夸张的嫌疑,毕竟梁功辰一天只刷两次牙。但他每次刷牙时,我都极力躲闪,那牙刷分明是砂纸,每当那再硬一点儿就完全有资格被称之为“针”的刷毛接触我时,我都比较痛苦,像受刑。我是一颗智齿,梁功辰的智齿。从你的牙齿中缝往两边数,第8颗是智齿。也许你会说,智齿和盲肠一样,是人身上多余的东西。 [点击阅读]
狼烟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上午的颐和园门外,有两位大学生跳下了脚驴,跟两名赶驴的脚夫挥了挥手,说了声:“下午见!”就直奔票房,去打门票。两名脚夫将两头脚驴拴到不远处的绿柳浓荫下,从腰带上抽出七寸韭镰,到远处的青纱帐中,割了两大抱鲜嫩的青草,抱来喂驴。然后,二人又到小饭摊上打尖;匆匆吃了几卷煎饼卷大葱,喝了两大碗小米水饭,便又回到拴驴的柳荫下。 [点击阅读]
王朔《过把瘾就死》
作者:王朔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杜梅就像一件兵器,一柄关羽关老爷手中的那种极为华丽锋利无比的大刀——这是她给我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她向我提出结婚申请时,我们已经做了半年毫不含糊的朋友。其间经过无数的考验,最无耻最肆无忌惮的挑拨者也放弃了离间我们关系的企图。可以说这种关系是牢不可破和坚如磐石的,就像没有及时换药的伤口纱布和血痂粘在一起一样,任何揭开它的小心翼翼的行为都将引起撕皮裂肉的痛楚。 [点击阅读]
皮皮鲁和活车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我不信。我不能不信。我的汽车活了。我的那辆牌照号M7562的金羊牌汽车是活车。国内开车族没有不知照金羊牌小轿车的。这种轿车外形美观,乘坐舒适。特别令驾驶员青睐的是它的操作系统几乎是完美已无缺的,灵活,可靠,值得信赖。难怪金羊牌轿车的广告是这样说的:金羊牌轿车。坐车的是老板。开车的也是老板。拥有一辆金羊牌轿车是我多年的夙愿。当然,它的价格对于我这样的靠工资吃饭的职员来说,令人望而却步。 [点击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冰心在给《穆斯林的葬礼》写国际版的序言时,她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几乎对穆斯林一无所知。看过之后,我深深赞同这点,我缺乏对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哪怕是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当然,穆斯林和回族仅仅是小说的故事背景,要想真正理解民族和宗教,还是要看一些专门的书。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点击阅读]
纸醉金迷
作者:佚名
章节:72 人气:2
摘要:民国三十四年春季,黔南反攻成功。接着盟军在菲律宾的逐步进展,大家都相信"最后胜利必属于我"这句话,百分之百可以兑现。本来这张支票,已是在七年前所开的,反正是认为一张画饼,于今兑现有期了,那份儿乐观,比初接这张支票时候的忧疑心情,不知道相距几千万里,大后方是充满了一番喜气。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也有人在报上看到胜利消息频来,反是增加几分不快的。最显明的例子,就是游击商人。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