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镜中恶魔 - 我们的心仍旧战栗(2)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许多人将重新出现的纳粹狂热称作青年抗议。他们把这个词扭曲到无法辨认的程度。因为年轻的纳粹分子呼吁的不是社会或政治方面的改进,他们喊出的是国家社会主义的口号。他们以优秀种族的名义行拦路抢劫之事。他们追逐和杀害别人并不能改变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是事出有因的。在外国人和有辱种族形象的德国人(因为他们无家可归、搞同性恋或是有残障)那里搞暗杀、放火以及斗殴,这不能被称为青年抗议。
  但就连批判性的——即那些人们根据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模式用来形容德国人特点的——相关词汇也已僵化成意识形态了。因此这些特点——在一种尚未寻找就已经终结了的逻辑下——就被牵强地联系在一起。这种模式竭力宣称,每个具体的德国人无论在何时作为可供使用的行为规范都不外乎希特勒治下其民族的残暴行径。即使是双目圆睁地对法西斯主义进行批判性地审视,在严格拒绝国家社会主义的同时有人却像国家社会主义本身一样,宿命地认为个人不过是整个“民族性”的组成部分。有关德意志民族特点的模式仅仅是从国家社会主义那里抄袭来的,这种模式觉得能够自圆其说,但临摹法西斯主义自然是行不通的。区别对待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会打破模式。模式是想保持封闭的,它让每个重复者都能获得发明者的满足感。最糟糕的是:这种模式令人着魔,其自信达到了躁狂程度。它霸占着话语权,并阻止人们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不确定地——试图换一个视角看问题。
  然而社会,或者说被我们称为社会的,因为没有更贴切的词,也就是人却是活的。他们每天都说话,在两种分歧的意见间穿梭,即处于中间地带。
  再加上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并非无条件的,否则东西德在经历了四十年分裂为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后就不会有这么大差别了。
  1970年乌韦·约翰逊在《试图解释一种心态:论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类东德公民》的文章中写道:
  谁离开,不需要一种具体的当前政治原因,甚至不需要所有原因。他与东德断绝了关系,他不再相信她的话,他不能再继续和她过下去了,听到她的声音他就受不了,他对她不再信任,现状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所有这些说法都是人们用来描述私人关系解体时的状况的。因为走的人完全清楚,用俗话说是他遗弃了她,就像一位太颐指气使的新娘,有朝一日也该让她尝尝受伤害的滋味……

  西德难民营接收程序起到了令人震惊的效果。它让人不再憧憬国家的统一。那些人们想与其统一的人受到了如此对待。没有想到的是统一的代价令人如此厌恶。这种伤害被遮掩了,但这并不能帮助伤口更快地愈合。此外,这些人也不是为了要待在西德,而是他们要离开东德……
  东德人和西德人相互对待的态度并不是统一带来的后果,这种态度就像最早东边人对西边人的诅咒一样源远流长。东边的人爱诉苦,西边的人傲慢,这种被认为是典型德意志做派的东西,在别处可以被看成是典型匈牙利做派,如果想成为匈牙利人的七座城市的人和“正宗的”来自匈牙利的匈牙利人相遇的话。如果来自罗马尼亚的罗马尼亚人和摩尔多瓦人相遇的话,那就是典型的罗马尼亚做派。东德人和西德人打交道的方式并非典型德意志做派,而是和世界各地在同一语言区域内有文化落差的群组间交往一样典型。
  我在罗马住过一年,常去一家小菜店买菜。我第一次去那家店买东西时,售货员问我从哪儿来,我说从德国来。那是位上了年纪的老头儿,他经历过法西斯时代。我用意大利语问候他,也用意大利语说出我想买的东西。但那位售货员与我打招呼时只用德语,而且那声调像狗吠,每个字都断裂成好几个音节。所有与德国有关的对他来说都是希特勒。每次我离开店时,他都在我身后迈着正步把我送到门口并说:是,一切正常。
  在这家店里我一点机会都没有,我做什么都不对。因为我不是一个个人,而仅仅是引起他对糟糕往事回忆的契机。我是德国人生的,他说话的声调让我无法给予任何反驳。为了能承受这一切,我必须在脑子里想出点儿什么,以证明受伤害者有权这样做。我想到普里·莫莱维,脑子里想着他我总能再次走进那家店。然而每次去那儿买东西我都想带上赫尔穆特·科尔,以便他不会再说:战后的历史已经结束了。科尔这么说是想抹去战争受害者那不断涌现的回忆。德国人没有权利宣布战争造成的伤害已经结束。

  这就像今天没有人有权利宣布有关原东德国家安全部工作人员的争论已经结束一样。没有人可以这样做,这既包皮括那些因生活在独裁体制以外而得以幸免者,也包皮括那些生活在独裁体制下却侥幸未受迫害者。那种认为事情的核心已经不存在,投降主义与抵抗往往难以区分的论据根本站不住脚。只有已经陷进去的人才想把水搅浑。他们说什么煽动和运动,因为有阴影落到他们身上。他们怕来自外部的阴影要胜过自己脑袋里的阴影。其实人们更愿意看到的局面是:他们怕自己脑袋里的阴影要胜过来自外部的阴影。
  国家安全部的牺牲品之所以成为牺牲品,是因为他们——不言而喻与陷进去的人处于同样的困境——拒绝陷进去。对他们而言事情的核心仍旧存在:告密与拒绝告密二者之间的区别。对牺牲者来说,事情不是关系到公开供大家解释的意见,而是关系到事实,经过恰恰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些事实必须成为每次讨论的尺度,不容更改。谁要是无视这一尺度,那他就没有尺度了。
  幸好有一个人,他叫乌韦·约翰逊。有一个人叫罗伯特·哈费曼。有一个人叫萨拉·基尔施。还有一位沃尔夫·比尔曼和一位于尔根·富克斯。还有一位汉斯·约阿希姆·舍德利希、一位京特·库纳特、瓦尔特·肯波夫斯基、埃里希·勒斯特和赖纳·孔策。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人,尽管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人们经常听到一种论点,有幸在西德出生和长大的人不应该进行批判。在以下情况下有关国家安全部的辩论就无法结束:只要受伤害者还在寻找他们那遭到窃用的生活,只要局外人还在对此进行思索,而且他们和受害者一样拥有这种权利。谁每天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那他就无论如何每天都在做出评判。

  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应该允许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位艺术家是否生活在其作品的后果中?我们有理由期待他这样做,就像我们期待其他人这样做一样。
  如果没有这一尺度,如果梅尔克说:我爱过你们大家;
  如果埃列娜·齐奥塞斯库死前说:我爱过你们如同爱我的孩子;如果1945年因把犹太人和吉卜赛人驱逐到德涅斯特河沿岸的灭绝集中营中一事对安东内斯库进行审判时他说:我们家连鸡都没有宰过,我们就会毫无选择地相信他们。
  如果我试图理解德国,我只好靠我自己。我与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人没有什么两样。要说有什么区别,那就是我不得不同时面对生活在这里的我和那个离开了某个国家的我。但这两个国家是如此格格不入,它们和(过去与现在的)我身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相安无事地相遇。这也许就是原因所在,因此关于德国人我说不出什么确定的话,我在德国从未有过从属感,但我也无法离开德国。
  为了说清楚为什么我的眼光,哪怕是观察同样的事,也与在这儿土生土长的人的眼光不一样,我得指出一些对这儿的人来说是陌生的东西,而对我来说是过去的东西。要说强求自己的目光与这里人的目光一致,这不光不可能,而且也是造假。
  我的书在德国总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写写德国的事。另一个问题是:我为什么要写德国。第一个问题认为我看德国的角度不对,因为它与众人习惯的角度不一致。那陌生的视角刺激了某些人,让人嗅到一种非法的干涉。第二个问题给我明确规定了写作范围:我从什么地方来,就应该写那里的人和事。在我的第二种较好的生活中,我虽然有权利啃一角德国面包皮并咽下去,但我这张从前空着、现在塞满了、但依然是陌生的嘴至少应做到食而不语。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2
摘要:海明为、海明微、海明威,其实是一个人,美国著名小说家,英文名Hemingway,中文通常翻译为海明威,也有作品翻译为海鸣威,仅有少数地方翻译为海明为或海明微。由于均为音译,根据相关规定,外国人名可以选用同音字,因此,以上翻译都不能算错。海明威生于l899年,逝世于1961年,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独创性*的小说家。 [点击阅读]
个人的体验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鸟俯视着野鹿般昂然而优雅地摆在陈列架上的精美的非洲地图,很有克制地发出轻微的叹息。书店店员们从制服外衣里探出来的脖颈和手腕,星星点点凸起了鸡皮疙瘩。对于鸟的叹息,她们没有给予特别注意。暮色已深,初夏的暑热,犹如一个死去的巨人的体温,从覆盖地表的大气里全然脱落。人们都在幽暗的潜意识里摸摸索索地追寻白天残存在皮肤上的温暖记忆,最终只能无奈地吐出含混暧昧的叹息。 [点击阅读]
人生的智慧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出版说明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着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于年写了《附录与补遗》一书,《人生的智慧》是该书中的一部分。在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人生的智慧》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一举成名。 [点击阅读]
他们来到巴格达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一克罗斯毕上尉从银行里走出来,好象刚刚兑换完支票,发现自己存折上的钱比估计的还要多一些,因此满面春风,喜气溢于形色。克罗斯毕上尉看上去很自鸣得意,他就是这样一种人。他五短身材,粗壮结实,脸色红润,蓄着很短的带军人风度的小胡子,走起路来有点摇晃,衣着稍许有点惹人注目。他爱听有趣的故事,人们都很喜欢他。他愉快乐观,普普通通,待人和善,尚未结婚,没有什么超凡拔群之处。在东方,象克罗斯毕这样的人很多。 [点击阅读]
他杀的疑惑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最早发现山桥启太郎死去的,是山桥的夫人佐代子。那天,山桥从早晨起就失去了踪影。其实,说“从早晨起”还不正确。山桥离开自己家的时候,是前一天晚上9点以后。他从公司下班回家,吃了晚饭以后,说有一些东西要写,便去了附近当作工作室的公寓里。山桥在学生时代起就喜欢写诗歌和小说,还亲自主恃着一份《同人》杂志,屡次在文艺类杂志的有奖征稿中人眩对他来说,写作几乎已经超越了纯兴趣的阶段。 [点击阅读]
以眨眼干杯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她有个大目的1以深蓝色的蓝宝石为中心,围绕镶嵌着一圈小小的钻石。把这些宝石连接到一起的,是灿灿发光的黄金。卖点在于其非凡的品质。项链、挂坠、耳环、再加上一对手镯,共计七千四百三十万日元。旁边是一条用红宝石、钻石和水晶组合而成的项链,二千八百万日元。耳环,一千万日元--双层玻璃的背后,仿佛就像是另一个世界。一颗小小的石头,其价格甚至要超过一个大活人。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它们是那样地耀眼夺目。 [点击阅读]
伊利亚特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荷马史诗》是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所作,实际上它产生于民间口头文学。伊里亚特(ΙΛΙΑΣ,Ilias,Iliad,又译《伊利昂记》,今译《伊利亚特》。)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Homer,800BC-600BC)的叙事诗史诗。是重要的古希腊文学作品,也是整个西方的经典之一。 [点击阅读]
伊迪丝华顿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2
摘要:作者:伊迪丝·华顿脱剑鸣译在我还是个小女孩,又回到纽约时,这座古老的都市对我最重要的莫过于我父亲的书屋。这时候。我才第一次能够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一旦走出家门,走上那些简陋单调的街道,看不到一处像样的建筑或一座雄伟的教堂或华丽的宫殿,甚至看不到任何足以让人联想到历史的东西,这样的纽约能给一位熟视了无数美丽绝伦的建筑、无数地位显赫的古迹的孩子提供些什么景观呢?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当中, [点击阅读]
伯特伦旅馆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在西郊地区中心,有一些小巷子,除了经验丰富的出租车司机以外,几乎没什么人知道。出租车司机们能胸有成竹地在里面游弋自如,然后得意洋洋地到达帕克巷、伯克利广场或南奥德利大巷。如果你从帕克大街拐上一条不知名的路,左右再拐几次弯,你就会发现自己到了一条安静的街道上,伯特伦旅馆就在你的右手边。伯特伦旅馆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战争期间,它左右两边的房屋全都毁于一旦,但它却毫无损伤。 [点击阅读]
侯爵夫人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一R侯爵夫人可不是才智横溢的,尽管文学作品里,凡是上年级的妇女无不被写成谈吐妙趣横生。她对样样事都无知透顶,涉足上流社会对她也于事无补。据说饱经世故的妇女所特有的吐属有致、洞察入微和分寸得当,她也一概没有。恰好相反,她冒冒失失,唐突莽撞,直肠直肚,有时甚至厚皮涎脸。对于一个享乐时代的侯爵夫人,我能有的种种设想,她都统统给破坏了。 [点击阅读]
偷影子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莎士比亚爱情里最需要的,是想象力。每个人必须用尽全力和全部的想象力来形塑对方,并丝毫不向现实低头。那么,当双方的幻想相遇……就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景象了。——罗曼·加里(RomainGary)我害怕黑夜,害怕夜影中不请自来的形影,它们在帏幔的褶皱里、在卧室的壁纸上舞动,再随时间消散。但只要我一回忆童年,它们便会再度现身,可怕又充满威胁性。 [点击阅读]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自从那次涉谷四叶大厦现场演唱会结束之后,已经过了三个月。在这几个月中,事件的余波依旧冲击着莉莉周。 [点击阅读]